接連兩天繁復的陰雨冰雪
擾亂了春日原本的和風暖陽
愈是冰涼愈發(fā)向往春的熱乎氣
用木柴烘烤出的煙火味兒
夾裹上時令蔬菜與金黃雞蛋
一卷春餅開啟春該有的樣子
胃暖了,心也就安了

◆
連日的伏案工作,徹底讓頸椎、肩周鬧起了情緒,我急需換個舒展的環(huán)境,來緩解下渾身緊繃的神經。
比如這次來的延慶『先生的院子』,和小院管家學做春餅、采油綠的蔬菜。去做那些 我們小時候必備,但城市里再遇不見的事兒,直面生活最樸素的樣子。
今日春分,趕巧了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來『先生的院子』。管家大姐告訴我中午吃春餅,記憶中雖然春餅很多地方都有,但以北京做的味道為最。
我家雖屬南方,可爸媽在部隊時周圍全是南下的戰(zhàn)友,于是多年后,他們的面食做得比家鄉(xiāng)菜都要拿手。深得真?zhèn)鞯奈?,也學會了好幾種煎餅。一聽要做春餅,手心的癢便躍躍欲試了。
可當我看到管家大姐揉面時那雙讓我眼花繚亂的巧手時,立馬打消了想露一手的幼稚念頭,并且迅速調整思路,那就是:虛心學習,然后回家做一份地道的春餅給我家姑娘小伙子吃。
不是不嘚瑟,而是換個場景,換個群體,回家再嘚瑟。畢竟也是到京郊鍍過金的,不對,應該是敷過泥才準確。

為了讓嘚瑟更有底氣,我非常認真的做起筆記,問清楚所需食材,尤其是面粉,現在的面粉種類太多了,什么面包粉、中、高、低各種粉、小麥粉……一大堆呢。
面對如此好學的我,管家卻十分費解,總是回答:這是很平常的東西,這是地里種的,這是那邊山上采的……在他們看來的平常,對于兩小時外車程的我們,卻頗為不平常。
制作春餅分兩個部分,餅底和配菜。▼
管家揉面的手法真是令人眼花繚亂,在場幾位朋友搜腸刮肚找形容詞,“得心應手”、“巧手如花”(還不知道是否有這么個成語)、“隨心所欲”、“輕車熟路” 、“游刃有余”、“操做自如”……可感覺總也沒形容到位。唉,光揉面這一招就夠練得。
我問管家大姐,揉面有啥技巧,答曰:“這個很簡單的,就這么揉一下,不咋費勁的!”輕描淡寫的這么一句,聽得我滿臉飆汗。這些對于我們來說特別難的事,在他們眼里都不叫事。
搟面皮前需要先將面團搓成條,再切成小段,就是俗話說的劑子,這個過程我是知道的,從小就將爸爸媽媽做。
可管家大姐的做法很機智,從面團中央用手指戳個小洞,然后用兩只手在窟窿中不停轉圈,直到最后變成一個環(huán)。然后從任意一點揪斷,很快被揪成一個個劑子,又迅速被搟成一張張面皮。
這是唯一沒讓我凌亂的一個步驟,唯一的技巧就是必須抹勻。
農家的灶臺非常霸氣,尤其是那口大鐵鍋,特別有質感,厚實、沉甸甸的。
我在家做早餐也喜歡餅類,一般用電磁爐加平底鍋(不黏鍋),非常方便。不過說來慚愧,老公從不愿吃,原因是他認為飯菜(煎餅也一樣)以鐵鍋加柴火烹制的最好吃,其次是鐵鍋和煤氣,不黏鍋加電磁爐做出的飯菜不僅吃起來不好吃,聞起來不香,連做菜的人也完全沒有做的樂趣。
大姐用刷子沾上少許油,將整個鍋壁薄薄地刷上一層,然后將餅平攤在手上,“啪”的一聲,玉手一翻,將餅“Bia”在鍋壁上。
一鍋可以放4-5塊餅同時煎,不一會功夫就可以聞到一種特殊的香味,這是鐵鍋加柴火煎才會有的香味。
我覺得管家大姐說的沒錯,都是些平常的東西,她不明白為啥我會那么好奇。因為我也覺著奇怪,為啥名稱一樣、長相一樣的東西,在鄉(xiāng)村做出來的味道就那么不一樣呢?
大姐敲雞蛋的手法也讓我好一頓艷羨,尋思著好好練練,這可是顯擺的重頭戲,看上去多炫啊。大姐又用那慣用的語氣淡淡地說:“其實這也沒啥,就是雞蛋要新鮮。”
一切就緒,大姐笑呵呵端上桌來,說:可以吃了,沒啥特別的,都是我們尋常的東西!
是的,幾樣尋常的東西,但是因為食材是剛從菜地采的,餅是手工做的,烹制用的是柴火鐵鍋,尤其是在這樣一個村子里、又是這么一個集情調、舒適、自然于一體的院子,于是味道就變得不那么尋常了。
我以為,品嘗美食需同時滿足味覺、視覺兩方需求,而視覺除了食物本身以及擺盤外,還包括周圍環(huán)境以及與你一起分享食物的人。
有春餅怎么能沒福利呢?
為了讓每位歸家的人
都嘗到這份木柴的煙火氣
特增加一頓春餅午餐福利
(正常不含午餐)
當天早些入住亦或轉天晚些走
4月底前除法定節(jié)假外
均可享此美食福利哦
『先生的院子』
地址:北京延慶區(qū)劉斌堡鄉(xiāng)小觀頭村
咨詢電話:13810560193
或長按二維碼添加咨詢
手繪作者:亦鄰,跨界設計師,手繪旅行畫家。著有繪本《跟我去澳門》、少數民族手繪旅行系列《花腰傣:古滇國族后裔》《摩梭族:輕撩女兒國的面紗》《苗族:苗家兒女多風情》等。
繪于:小觀頭村·先生的院子(北京市延慶區(qū)劉斌堡鄉(xiāng)小觀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