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木瀆鎮(zhèn)西北,山中突起一石,數(shù)十里外望去就能辨認。靈巖山怪石嶙峋,因為靈巖塔前有一塊“靈芝石”十分有名,因此得名“靈巖山”。
相傳西施被獻于吳王夫差后曾在此住過,山頂有靈巖山寺,為凈土宗道場。
景點信息
地址:古城蘇州西南的木瀆靈巖山
門票:靈巖山館10元,靈巖山寺1元
開放時間:06:30-17:30
外部交通:
上海方向:上海集散中心(虹口足球場2號門、上海八萬人體育場5號門)乘豪華巴士直達木瀆,行程90分鐘。也可乘火車或客車到蘇州,轉(zhuǎn)乘公交直達木瀆。
杭州方向:杭州集散中心(黃龍體育中心)或汽車東站乘巴士至蘇州,轉(zhuǎn)乘公交直達木瀆;
南京方向:南京集散中心(中山南路400號)或長途客運中心(建寧路5號)乘巴士至蘇州,也可乘火車到蘇州,轉(zhuǎn)乘公交直達木瀆。
自駕游路線:
從蘇嘉杭高速至“吳中”互通轉(zhuǎn)蘇州繞城高速,至 “西山”出口下,直達木瀆。
從滬寧高速“蘇州新區(qū)”出口下,上高架,走西環(huán)路高架至勞動路出口下,走索山橋沿竹園路,直達木瀆。
從寧滬高速至“東橋”互通轉(zhuǎn)蘇州繞城高速,至“光福”或“西山”出口下,直達木瀆。
內(nèi)部交通:蘇州市區(qū)-靈巖山公交線有路游4、69路、63路、64路、43路、58路、621路,公交車的票價2-5元。
住宿
浙紙賓館
地址:紹興市區(qū)人民中路471號
價格:188元/間
聯(lián)系:0575-85136873
推薦理由:就在魯迅紀念館旁邊,紹興游樂園對面,交通各方面還是很方便的。
景點地圖

景點相關資料
靈巖山位于古城蘇州西南的木瀆靈巖山,乘坐16路公交車到靈巖山山麓下車即可到達。山高182米,周廣1800畝,山上多奇石。巨巖嵯峨,怪石嶙峋,物象宛然,得于仿佛。舊有"十二奇石"或"十八奇石"之說。因為靈巖塔前有一塊"靈芝石"十分有名,因此得名"靈巖山"。又因為山石顏色深紫,可以制硯,又稱硯石山。山南峭壁如城,相傳吳王曾在山上筑有石頭城,故又名石城山。靈巖山有"靈巖秀絕冠江南"和"靈巖奇絕勝天臺"的美譽。有昂首攀游狀的石蛇,敲打有聲的石鼓,狀若發(fā)團的石髫,伸首隆背的石龜,兩耳直豎的石兔,形影不離的鴛鴦石,埋頭藏泥的牛背石,隱身探頭的蛇頭石,俯首飲水的雙牛石,狀若仙人的和合石,形如蒲鞋的草鞋石,以及石馬、石城、石室、石貓、石鼠,飛鴿石、蛤蟆石、袈裟石、飛來石、醉僧石等,惟妙惟肖,意趣橫生。
春秋后期,吳王夫差在山巔建造園囿“館娃宮”,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山上園林。至今存有吳王井、流花池、玩月池、西施洞、宮墻、琴臺、思鄉(xiāng)巖、石射棚等遺跡。
亭記名僧
沿登山御道拾級而上,首先是繼廬亭,因靈巖山住持,一代名僧印光法師的別號繼廬而得名。亭柱上有對聯(lián)"大路一條,到此齊心向上;好山四面,歸來另眼相看"。接著是迎笑亭,相傳始建于宋代,東坡居士曾在此笑迎釋友。盤折再上是"落紅亭",靈巖也有"象山"之稱,舊有"象王回顧落花紅"之句,這里是觀日落之佳處。亭東乃印光塔院,為印光和尚埋骨處。
印光法師(1861~1940)為近代佛教界泰斗、凈土宗一代宗師,東南亞印光派創(chuàng)始人。落紅亭西有西施洞,相傳越王勾踐與范蠡獻西施給吳王夫差于此等候。后人在洞前建屋,洞內(nèi)鐫刻觀音像,洞外種有紫竹,所以又名"觀音洞",香火頗旺。落紅亭左折而上約300余步,人稱"百步階",為乾隆帝登靈巖時所筑御道的一段,山勢陡峻。道旁有一方形磚砌之臺為梁代靈巖山開山和尚智積的衣缽塔,塔南有一巨石,形似烏龜,昂首面向大湖,故有"烏龜望太湖"之說。石背鐫有"望佛來"三字,石上有腳印,據(jù)說西施常站在此石上眺望故鄉(xiāng)。
秀峰古寺
建在館娃宮遺址上的靈巖寺,春秋吳越夫椒一戰(zhàn),越國大敗,越王勾踐和大夫范蠡被押為人質(zhì),居住在石室之中,向夫差獻上越中美女西施。吳王夫差為西施在靈巖山上建造行宮,銅鉤玉檻,奢侈無比。吳人稱美女為娃,故名"館娃宮"。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從水路攻進吳國,把這富麗堂皇的館娃宮付之一炬,燒成斷壁殘垣。東晉時有人在靈巖山吳宮遺址修建別業(yè)。后舍宅為寺,南朝梁天監(jiān)二年(503年)擴建為寺院,名"秀峰寺"。唐代改稱靈巖寺。 從東晉元熙二年(420)陸玩舍宅為寺算起,迄今已有1583年的歷史?,F(xiàn)存殿宇多數(shù)是清末民初的建筑,惟有“千柱擎天、俯視萬有”的靈巖塔,建于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 已在風侵雨蝕中度過了956個春秋。它與裝飾精美的大雄寶殿和翹角飛檐的鐘樓相映成趣,不僅是靈巖寺風景最突出的一個部分,也是木瀆的標志性建筑物。
靈巖寺現(xiàn)存寺院規(guī)模宏大,為典型的中國佛教凈土道場之一。靈巖寺建在山頂,高聳入云,巍峨壯觀。寺門前松柏參天,門額"靈巖山寺"為趙樸初題寫。進門便是天王殿,亦稱彌勒閣,殿中央供奉天冠彌勒,背后供韋馱菩薩,兩側(cè)排列著四大天王。再進為前院,院中有池名硯池,池上架有"界清橋",據(jù)說大雨后,橋東之水清,橋西之水濁。大雄寶殿高25米,寬20米,氣勢雄偉莊嚴,正中供奉釋迦牟尼佛巨像,迦葉、阿難兩弟子侍立兩旁,佛祖背后為海島觀音,東西兩壁排列十六羅漢。大殿后壁供奉文殊、普賢。
位于大殿東側(cè)的靈巖塔初建于梁代天監(jiān)二年,歷經(jīng)滄桑,現(xiàn)為七級八面磚塔,挺拔聳立,是靈巖山的標志,凡來游山者莫不在此留影紀念。靈巖塔又稱多寶塔,高34米,7級8面,磚木結(jié)構(gòu)、樓閣式。游人可拾級登塔,極目遠眺姑蘇景色。塔南有鐘樓,樓高15.3米,為兩層木構(gòu)。上懸大鐘,下置地藏佛像。
池映佳容
靈巖山寺西部以花園為主,俗稱山頂花園。園內(nèi)浣花池相傳西施于此泛舟采蓮。池西有石城,即山顛圍墻,相傳為吳王闔閭所筑,以石砌成冰紋形。玩月池曾供西施玩月。吳王井呈圓形,也為吳宮遺井,曾供西施照容。智積井為八角形,因是梁代智積和尚修浚,故名。井中泉水甘例,煮茗甚佳。井北砌有假山,上有"長壽亭",傳為西施梳妝之所。靈巖山的最高處位于靈巖寺之西的琴臺,相傳西施操琴于此。
靈巖山南有采香涇,專為西施去香山采種香草之用,傳說是依據(jù)吳王一箭所射的方向而開鑿,又名"一箭河"。山西南麓有韓世忠墓。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和夫人梁紅玉合葬于此,墓碑巨大,碑文長達13000余字,世所罕見。
靈巖山南麓香水溪北,百步小浜石橋東有清初詩人張永夫之墓。靈巖山腳下還有南宋忠武王韓世忠和梁氏等妻妾的合葬墓,以及韓蘄王饗堂等歷史文物。
景點圖片
本景點最后修訂時間:2016年0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