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滁州瑯琊山景點介紹(附圖)
凡讀過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的名篇《醉翁亭記》的人,無不為其描繪的美景所傾倒:“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边@瑯琊山便是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約5公里處,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qū)?,樼鹕焦欧Q摩陀嶺,后何以名瑯琊,歷來說法不一。一種說法是:東晉瑯琊司馬睿曾寓居于此而改稱瑯琊。另一種說法是:西晉鎮(zhèn)東大將軍瑯琊王司馬釉率數(shù)路大軍“出涂中”(指滁水流域)滅吳,吳主孫皓“詣釉請降”獻璽即在此,因而山稱瑯琊。而《古今圖書集成·瑯琊山匯考》載又一說:“人以其有似于山東東海之瑯琊山,故亦名為瑯琊?!?br /> 瑯琊山險峻而秀麗。其山峰“聳然而特立”;其幽谷“悠然而深藏”。林木茂密,花草遍地。數(shù)百年的松樹、梅樹蒼勁挺拔,特有的瑯琊榆、醉翁榆亭亭如蓋,瑯琊溪潺潺流淌,讓泉、紫薇泉……散布山間,歸云洞、雪鴻洞……神秘莫測。九洞十一泉,處處引人入勝?,樼鹕骄吧逵模赜小芭钊R之后無別山”的美譽。
景點信息:
景區(qū)級別: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
地址:安徽省滁州市西南郊
門票:旺季(每年3月1日-11月30日)95元/人;淡季(每年12月1日-次年2月底)80元/人
1. 對安徽省70歲以上老年人、離休干部、現(xiàn)役軍人實行免票。
2. 滁州居民可憑身份證及有效證件辦理游覽證。
3. 滁州居民可憑身份證購優(yōu)惠票(50元/張)。
4. 老年人、學生、教師、殘疾人、記者憑有效證件可以享受優(yōu)惠票價。
5. 旅行社、團體簽訂協(xié)議,可購優(yōu)惠票入園。
開放時間:8:00 — 18:00
交通:瑯琊山距六朝古都南京48公里,省會合肥130公里。滁州瑯琊區(qū)與南譙區(qū)交界處,與滁州城山成一體。京滬鐵路縱貫南北,104、312國道自東、南兩側(cè)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捷。
1.到滁州,乘火車最方便。由南京站向北的快車只需40分鐘可達,由蚌埠向南的列車到滁州也只需120分鐘。由于滁州距離南京太近(66公里,乘火車僅需半小時車程),所有的直通快速、特快列車均不??砍荨D憧沙丝燔嚮蝻w機先到南京,再到南京下關汽車站乘班車前往滁州,票價10元左右,每隔15分鐘一班車,1個半小時就能到滁州了。
2.滁州汽車站就在火車站的對面。滁州市內(nèi)的出租車極為便宜,起步價僅為3元,將滁州城兜個遍,也不過5元。滁州火車站前廣場有公交車直達瑯琊山景區(qū),10分鐘即可抵達,公交車一直可以開到醉翁亭停車場,而出租車則可沿古道繼續(xù)向前行至瑯琊寺。從火車站至醉翁亭的路面為柏油路面,景區(qū)內(nèi)的路面寬6-8米。從醉翁亭至瑯琊寺的路面為平板石條,嵌接毗連,等距排開,是自宋代留存下來的古石路。由寺院再至南天門為平臺石階,幾經(jīng)彎回,可抵達山頂。在景區(qū)內(nèi)學有山間的土路若干條,可供人們游山行走。
自駕車路線:
1.上海滬寧高速---南京二橋轉(zhuǎn)寧洛高速20分鐘路口---滁州路口下---瑯琊山路標
2.三橋?qū)幒痈咚?--全椒出口下---瑯琊山路標
聯(lián)系電話:景區(qū)電話0550-3512999 0550-3514769
投訴電話:0550-3033543
景區(qū)官方網(wǎng)站:http://www.zuiwengt.com/
景區(qū)相關服務設施:景區(qū)內(nèi)停車場、廁所等服務設施齊全。山上有一個瑯琊山度假村,還有瑯琊書齋,不過瑯琊山離市區(qū)很近的,你也可以選擇住在市里。市里不同檔次的酒店很多,可以根據(jù)你的需要選擇。
住宿:
瑯琊山度假村
介紹:位于瑯琊山風景區(qū)深秀湖畔,是集客房、餐飲娛樂于一體的四星級賓館
電話:0550-3511999
價格:標間 220元/天
速8酒店(滁洲四牌樓)
介紹:位于南橋北路,距離瑯琊山坐車十幾分鐘
電話:0550-3111888
價格:普通單間 130元/天;單間 150元/天;標間 160元/天
周邊景區(qū):鳳陽明中都鼓樓、鳳陽明皇陵、鳳陽狼巷迷谷、皇甫山、九天峰生態(tài)旅游度假區(qū)
旅游小貼士:
1. 瑯琊山廟會是皖東地區(qū)歷史悠久、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民間傳統(tǒng)習俗活動,在每年的農(nóng)歷正月初九舉辦。
2. 當?shù)靥禺a(chǎn):滁菊、瑯琊酥塘、雷關板鴨
景區(qū)地圖:
景點方位圖
景點示意圖
景區(qū)相關資料:
瑯琊山是皖東名勝,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風景區(qū)內(nèi)丘壑林泉、寺宇、亭臺、古道、古關隘均以其蔚然深秀,清幽淡雅而得天獨厚,境內(nèi)大小山峰九九八十一座,層巒起伏,溝谷深邃,溪流潺爰,林森茂密。其高可眺、邃可隱、清可濯、幽可憩、芳可采、麗可詠的自然景觀,逐漸形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瑯琊山“八名”文化勝境。
歷史文化
瑯琊山因東晉元帝司馬睿王號封而得名,自唐以來,文人墨客、達官顯貴、香客僧尼紛紛來山開鑿山泉,建寺造亭,訪古探幽,詠詩勒石,留下了諸如李幼卿、韋應物、王禹偁、歐陽修、蘇軾、曾鞏、王安石、辛棄疾、文征明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的勝跡和詩文碑刻,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和古跡豐富了瑯琊山風景區(qū)的文化內(nèi)涵,多方面、多層次地構成了瑯琊山宏麗的人文景觀。其中唐建瑯琊寺為皖東著名佛寺和游覽勝地,亦是漢族地區(qū)佛道教全國重點寺觀之一;宋建醉翁亭因北宋大文豪歐陽修被貶滁州命名并著散文名篇《醉翁亭記》揚名海內(nèi)外,醉翁亭因此被譽為“天下第一亭”;南天門上為紀念碧霞元君修建的古碧霞宮是著名的道教場所,瑯琊山流傳千百年的“瑯琊山初九廟會”至今沿襲。
風景秀麗的瑯琊山,名勝古跡遍布,古剎、名亭、古關隘、古驛道、碑、碣、摩崖碑刻等大量不朽的文化遺產(chǎn)無一不印證了瑯琊山淵源久遠的文化歷史?,樼鹕脚c城市緊緊相連,它臨江近海,襟江帶淮,勢為南北之要沖,東西之走廊;自古地處“吳頭楚尾”,歷代為交通要驛,有“金陵鎖匙”之險,“九省通衢”之要;繁榮的經(jīng)濟文化吸引了大江南北的文人雅士云集,僧尼道士傳道頌經(jīng);儒、釋、道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可謂“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
素有“蓬萊之后無別山”美譽的瑯琊山,有極高的旅游品位,是人們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科學研究、訪古探幽、回歸自然的理想去處,歷來為中外名人和旅游者所青睞。江澤民、李鵬、喬石、朱金容 基、胡耀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先后光臨過瑯琊山。文以山麗,山以文傳,林壑優(yōu)美的瑯琊山為古人更為今人賦予勃勃生機,它既是科研、教學的基地,更是中外賓客理想的旅游勝地。
景區(qū)景點
瑯琊山風景區(qū)面積115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86%,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有受中日侯鳥保護協(xié)定中保護的鳥類54種;特有的瑯琊榆、醉翁榆為國內(nèi)珍稀樹種,并分布著我國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石灰?guī)r地區(qū)保存最完整的天然次生林。山中溝壑幽深,瑯琊溪、玻璃沼、曲水流觴淙淙流淌;讓泉、濯纓泉、紫薇泉等山泉散布山間;歸云洞、雪鴻洞、重熙洞、桃源等洞洞神奇。92年7月中央電視臺瑯琊山風光攝制組拍攝到的“海市蜃樓”又稱奇觀。蔚然深秀的瑯琊山歷來享有“蓬萊之后無別山”之美譽。
醉翁亭
坐落在瑯琊山麓的醉翁亭,與北京陶然亭、長沙愛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稱“中國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跡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歐陽修寫的傳世之作《醉翁亭記》寫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獨特,具有江南亭臺特色。它緊靠峻峭的山壁,飛檐凌空挑出。數(shù)百年來雖屢次遭劫,又屢次復建,終不為人所忘。解放后,人民政府將醉翁亭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多次整修。
宋慶歷五年(公元1045年),歐陽修來到滁州,認識了瑯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結為知音。為了便于歐陽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歐陽修親為作記,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記》。從此,歐陽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樂飲酒,“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薄白砦掏ぁ币虼说妹?。歐陽修不僅在此飲酒,也常在此辦公。有詩贊曰:“為政風流樂歲豐,每將公事了亭中”。
醉翁亭落成后,吸引了不少游人。當時的太常博士沈遵便慕名而來,觀賞之余,創(chuàng)作了琴曲《醉翁吟》(一曰《太守操》),歐陽修親為配詞?,F(xiàn)在馮公祠前面的一副對聯(lián)“泉聲如聽太守操,海日已照瑯琊山”,便是說的這件事。事隔數(shù)年之后,歐陽修和沈遵重逢,“夜闌酒半”,沈遵操琴彈《醉翁吟》,“宮聲三迭”,“有如鳳輕日暖好鳥語,夜靜山響春泉鳴”。琴聲勾起了歐公對當年在亭間游飲往事的追憶,即作詩以贈?!?
醉翁亭初建時只有一座亭子,北宋未年,知州唐俗在其旁建同醉亭。到了明代,開始興盛起來。相傳當時房屋已建到“數(shù)百柱”,可惜后來多次遭到破壞。清代咸豐年間,整個庭園成為一片瓦礫。直到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全椒觀察使薛時雨主持重修,才使醉翁亭恢復了原樣。
醉翁亭一帶的建筑,布局緊湊別致,具有江南園林特色??偯娣e雖不到1000平方米,卻有九處互不雷同的景致。醉翁亭、寶宋齋、馮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古梅臺、覽余臺,風格各異,人稱“醉翁九景”。醉翁亭前有“讓泉”,泉請客送禮是小溪,終年水聲潺潺,清澈見底?,樼鹕讲粌H山色淡雅,而且文化淵源久遠;自唐宋以來韋應物、歐陽修、辛棄疾、王安石梅堯臣、宋濂、文征明、曾鞏、薛時雨等歷代無數(shù)文豪墨客,賦詩題詠,皆在山中。醉翁亭中有宋代大文豪蘇軾手書的《醉翁亭記》碑刻稱為“歐文蘇字”。亭后最高處有一高臺,名曰“玄帝宮“,登臺環(huán)視,只見群山滴翠,百鳥齊鳴,令人心曠神怡!
(二賢堂 作者:PO(破)雙修者)
【二賢堂】
北宋紹圣二年(1095年)滁人為紀念知州王禹偁和歐陽修而建。堂內(nèi)有王禹偁和歐陽修塑像并陳列有《歐陽文忠公全集》、部分歐陽修手跡照片和相關史料,墻壁上掛有《朋黨論》和《醉翁亭記》條屏。
【馮公祠】
始建于明代崇禎年間(1628-1644年),是滁人為紀念明代南太仆寺少卿馮若愚及其子馮元飚修建“寶宋齋”保護“歐文蘇字”碑有功而建。 后損毀?,F(xiàn)建筑為1988年瑯琊山管理處在原址上重建。
【寶宋齋】
為明代天啟二年(1622年)南太仆寺少卿馮若愚所建。齋內(nèi)立有宋元祐六年(1091年)蘇軾手書〈〈醉翁亭記〉〉碑刻兩塊四面。“ 歐文蘇字”為金石珍品。齋東側(cè)外檐下嵌有明馮若愚〈〈寶宋齋記〉〉和明代〈〈重修醉翁亭記〉〉碑。
【歐公祠】
歐公祠原建筑位于醉翁亭景區(qū)醒園內(nèi)。是由滁縣知縣陳文權建于民國十五年(1926)。是當時人們紀念歐陽修的場所。原建筑內(nèi)有許多先人紀念歐公的文章、詩詞,建筑規(guī)模為七間平房,四合院形布局,抗日戰(zhàn)爭時期,被日軍毀壞。
隨著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為了使醉翁亭文化得以延續(xù),也讓旅客更多的了解瑯琊山、醉翁亭,景區(qū)重建了歐公祠。重建的歐公祠內(nèi)建有醒心齋,齋內(nèi)刻有乾隆時間瑯琊山的鎮(zhèn)山之寶“歐陽修像”、北宋徽宗時的吏、戶二部尚書孫覿撰寫的、對歐公有著高度評價的對聯(lián)、北宋著名人物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為歐公所撰寫的祭文,另在齋內(nèi)重新再現(xiàn)了明朝時的“滁州十二景”壁畫和北宋以來近三十位名人對歐公的評價。
“歐公祠”內(nèi)還按照當年建設者的構思,依山就勢,斜山巖石裸露,廣植花草樹木,重現(xiàn)藤蔓回廊。整個院落園林風格別樣,睹景視物,“歐公祠” 定會成為追憶歐公的絕佳景點?
【影香亭】
位于瑯琊山意在亭西側(cè)。建于明洪熙年間,原名“見梅亭”。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滁州知州王賜魁因坐在此亭中能看見亭北古梅的倒影,又能聞到梅花的香味,所以把此亭易名為“影香亭”。
【曲水流觴 意在亭】
意在亭位于瑯琊山菱溪石南側(cè)。明嘉靖四十年(1561)南太仆寺少卿毛鵬建“皆春亭”。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滁州知州盧洪夏在皆春亭四周鑿石引水,仿東晉書圣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場景建“曲水流觴”,是游人戲水飲酒的場所。后人仿照蘇州園林建筑格調(diào)重建“皆春亭”,并改名“意在亭”。
【古梅(歐梅)】
原名“梅瑞堂”,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滁州判官張明道為觀賞古梅花而建。民國十七年(1928年)州人書法家黃藝五在堂后崖壁題“古梅亭”篆刻一方,將其改名“古梅亭”,亭內(nèi)壁嵌石碑六塊,系清代文人張鵬翮等人所題?! ?
【讓泉】
位于瑯琊山,即《醉翁亭記》中的讓泉?!吧叫辛呃?,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與兩峰之間者,讓泉也”。讓泉位于瑯琊山中醉翁亭近旁的玻璃沼南岸,泉眼周圍用石塊砌成方池,方池三尺見方,池深不過尺余。方池上方有清康熙四十年(1701)滁州知州王賜魁重立“讓泉”二字碑刻。讓泉從不干涸,水溫終年保持在17-18℃,“甘如醍醐,瑩如玻璃”,又被稱為“玻璃泉”。此泉水注入杯中,雖滿而不外溢,甘甜適口。
瑯琊墨苑
瑯琊墨苑是進入風景區(qū)的第一個景點。該景點為蘇州園林建筑風格,亭、堂、臺、軒、廊、小橋、假山曲徑相通,景色宜人。墨苑碑廊是游人了解瑯琊山、研究瑯琊山的好去處。中收集、整理了與瑯琊山、醉翁亭文化有關的珍貴詩文,并征集了名人書法墨寶兩百多篇,鑲刻于此,其中有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喬石、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鐵映、著名書法家沈鵬、蕭嫻、陳大羽、賴少其、范曾、旅美書畫家李山及原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孫科、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等人的書法作品。步入瑯琊墨苑不僅可以欣賞瑯琊園林美景,更是游人了解瑯琊山、研究瑯琊山的好去處。
歐陽修紀念館
歐陽修紀念館位于醉翁亭西400米處,分東西兩院,以亭廊相連,動靜相宜;館名由郭沫若先生親筆題寫,館內(nèi)塑有歐陽修塑像和全面介紹歐陽修生平的三十幅壁畫,充分展示了歐陽修的為人、為政、為學、為文,以歷史本來面貌,將一代文宗歐陽修的形象再現(xiàn)于廣大游人面前。庭廊兩側(cè)鑲刻了蘇軾、蘇唐卿、祝枝山、趙孟兆頁、文征明、董其昌等歷代名家書寫的《醉翁亭記》碑刻,置身其中,令人嘆為觀止。
深秀湖
深秀湖取《醉翁亭記》中“蔚然而深秀”而得名,湖水上源瑯琊溪,清澈透底,九曲橋、湖心亭、玉帶橋與四周山色相映,泛舟垂釣,其樂無窮。
瑯琊寺
瑯琊寺為唐大歷六年由滁州刺史李幼卿與山僧發(fā)琛所建,是著名的佛教勝地,景區(qū)內(nèi)有85處景點和遺址,其中吳道子畫觀自在菩薩像為稀世至寶,緬甸捐贈千尊玉佛為全國之最,寺廟終年香火繚繞,為全國重點保護寺廟。
【濯纓泉】
在瑯琊山瑯琊寺大雄寶殿北側(cè),明月觀北院的山腳下,原名“庶子泉”。泉水出自石罅中,晶瑩澄澈,甘甜滋人,由唐大歷六年(771)滁州刺史李幼卿開發(fā),著名書法家李冰陽篆其銘,世人奉為珍寶,現(xiàn)銘刻已失。后張憶又書“庶子泉”三字碑,斷臥泉下。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莆田人鄭大同來游瑯琊,見泉水清潔無比,可洗帽纓子,題“濯纓”兩字于崖壁之上,故后人亦稱此泉為濯纓泉。今仍存前人題書的“庶子泉”三字摩崖于泉側(cè)石壁。
【無梁殿】
位于瑯琊山瑯琊寺內(nèi),亦稱“玉皇殿”。民國十七年版《瑯琊山志》載“俗云東晉瑯琊王駐蹕于此所建筑,究竟不知何時所建造”。該殿為灰磚拱形壘成,門額有磚刻浮雕的龍、鳳、獅圖案,殿內(nèi)有玉皇大帝坐像及相關塑像
【大雄寶殿】
是瑯琊山瑯琊寺的主要建筑,始建于唐大歷六年(771),殿高約14米,進深15.3米,正殿五間,殿前的“大雄寶殿”匾額為原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所題?,F(xiàn)殿建于民國五年(1916),殿內(nèi)塑有釋迦牟尼、觀音菩薩、十八羅漢等塑像。
【古磨刻】
瑯琊寺范圍內(nèi),唐代以來石刻有一一七方,其中唐代本幼卿、皇甫曾、明代柳遂等磨刻。尤以唐代畫圣吳道子的觀音石刻像和《金剛經(jīng)》碑最為珍貴。
瑯琊古道
位于瑯琊山,是人們登山的一條道路。始建于明嘉靖年間,長約1200米,青石鋪成,是目前國內(nèi)保存較完好的古道。古道兩邊古樹參天,鳥語花香。
南天門
南天門位于瑯琊山東南制高點,有會峰閣、古碧霞宮等古建筑群。碧霞宮現(xiàn)有全真華山派傳人主持管理;登天門可遠眺長江如帶、鐘山似螺,瞰群峰匯聚,似潮奔涌;一九九二年七月三日,在這里拍攝到的“海市蜃樓”景象被譽為“千古奇觀”
古碧霞宮
沿“二九徑”或“天溪云徑”可登攀瑯琊山頂峰南天門,上有會峰閣和古碧霞元君殿等建筑群。這里是道教活動場所,每年正月初九,人們紛涌而至,初九廟會熱鬧非凡。
相傳很久以前瑯琊山并不像現(xiàn)在這樣秀麗多姿。東岳大帝的女兒碧霞仙姑因嫌天宮冷清寂寥,便想到人間游山玩水,于是駕起云頭,飄然而下,恰巧落在瑯琊山上。仙姑定睛一看瑯琊山一片荒涼,大失所望。仙姑稍作休息,原想另找一處錦繡山川游玩,但轉(zhuǎn)念一想,現(xiàn)成的景色有何味道?不如自己動手造就一處美景,想造多美就造多美。于是就決定留下來美化瑯琊山,碧霞仙姑知道天宮里的甘霖能夠使花草邊香,清泉變甜。她便每天往返于天上人間,取來甘霖,灑在瑯琊山上。她一次又一次,一天有一天,不辭勞苦,終于是瑯琊山開始長樹長花,風景漸漸秀麗起來,如同仙境一般。碧霞仙姑造就了一處人間仙境的消息傳到天宮,她的姐妹紛紛要求下來觀賞,并約定在每年仙姑的生日正月初九下凡聚會,賜福人間。久而久之,滁人為了紀念碧霞仙姑和眾姐妹,祈求人間平安,便在瑯琊山頂上建造了一座宮殿,這就是碧霞宮。每年正月初九,人們紛紛前來燒香祭祀,這樣,逐漸形成了規(guī)模盛大、熱鬧非凡的“瑯琊山廟會”。
豐樂亭
豐樂亭在滁城以西的豐山腳下,和醉翁亭一樣,是瑯琊山的名勝之一。豐樂亭為宋代歐陽修所創(chuàng)建。北宋慶歷五年(公元1045年),歐陽修謫知滁州。第二年,他在豐山附近發(fā)現(xiàn)了紫薇泉,便在泉側(cè)建了這座亭院。他在《豐樂亭記》中寫道:“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飲滁水而甘,問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县S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翁然而父子同。 俯仰左右,顧而樂之,于是疏泉鑿石,辟地以為亭,百與滁人往游其間?!霸凇杜c韓忠獻王書》中告訴友人:”偶得一泉于(滁)州城之西南豐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愛其山勢回換,構小亭于泉側(cè)。取“歲物豐成”、“與民同樂”之意,將亭命名為“豐樂亭”。
瑯琊山瑯琊八絕
在明代定名的“滁州十二景”中,“瑯琊古剎”、“讓泉秋月”、“龍蟠疊翠”、“豐嶺祥云”等景觀,都在瑯琊山區(qū)。可是,一州景觀,分布廣泛,不都在瑯琊山。瀏覽現(xiàn)存的幾部舊志,從明萬歷《滁陽志》到民國《瑯琊山志》,都沒有明確的記載。
早在盛唐時期,滁州已有記載瑯琊史話的《圖經(jīng)》問世。二百多年以后,北宋至道元年(995年),著名詩人王禹偁任滁州知州,查閱《圖經(jīng)》,漫游瑯琊,寫了不少詩篇。
唐宋《圖經(jīng)》沒有流傳下來,瑯琊寺里的《八絕詩》碑也早已毀廢,有賴于王禹偁《小畜集》中收入的《八絕詩》,瑯琊八絕指的是庶子泉、白龍泉、明月溪、清風亭、望日臺、歸云洞、陽冰篆和垂藤蓋。雙泉亭臺、碑篆巖洞、清溪古藤,有的至今尚存。
宋慶歷五年(1045年),歐陽修來到滁州,對瑯琊山上的佳麗景點,有了新的品評,寫下了組詩《瑯琊山六題》——題詠六處勝景:歸云洞、庶子泉、瑯琊溪、石屏路、班春亭、惠覺方丈。前二景與“八絕”相同,其余都有所改易。這“六題”,大概是歐陽修最欣賞的“瑯琊六景”吧。他的摯友、宣城詩人梅堯臣曾經(jīng)和詩六首,題為《和永叔瑯琊山六詠》,同歐陽修的組詩一起流傳至今,成為瑯琊山史話中的又一美談。
繼“八絕”、“六題”之后,由歐陽修命名的醉翁亭后來居上,著稱于世,成為如今瑯琊山上最為有名的勝跡。瑯琊山以人文薈萃為最大特色,而人們又公認,在遨游瑯琊的文人韻士中,醉翁是最受敬慕的前賢,最負盛名的代表。
【附錄】
《醉翁亭記》 歐陽修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泄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然白發(fā),頹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景點圖片:
石刻 作者:半坡居士
影香亭 作者:半坡居士
九曲流觴 作者:紫陌煙雨
古梅(歐梅) 作者:半坡居士
瑯琊墨苑 作者:官網(wǎng)
瑯琊古道上青石雕刻的蓮花 作者:紫陌煙雨
碧霞宮 作者:官網(wǎng)
天蹊云徑 作者:紫陌煙雨
本景點最后修訂時間:2016年09月12日
more相關攻略
-
2015年安徽滁州瑯琊山自助游攻略
閱讀:31200次 評論:14條
遠方網(wǎng)聲明
所有評論(14)最新評論
-
引用 遠方網(wǎng)友 于 2014-11-23 18:52:13
-
引用 遠方網(wǎng)友 于 2013-06-03 22:23:02
-
引用 kk 于 2012-09-17 20: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