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年,中國和挪威合作建立堂安生態(tài)博物館時,挪威生態(tài)博物館館長約翰·杰斯特龍先生曾感慨地說:“堂安侗寨是人類反璞歸真的范例。從這個寨子的實物細細品味,完全可以證實它的歷史悠久性。這里有著深遠的歷史科學價研究值,有著侗族旅游資源開發(fā)價值和人類保護價值。”現(xiàn)在用這句話來評價今天的堂安,依舊不失為一個客觀而公正的評價。
景點信息
地址:貴州省黎平縣肇興鄉(xiāng)
門票:堂安目前不收門票,參觀博物館一人10元
交通:堂安位于肇興以東7公里的山腰上。從肇興到堂安可以選擇:
1.從山谷沿著梯田田埂徒步,近一半路。
2.搭過路客車到山坳處下車,向右路步行一公里。
3.搭摩的直達,單程20元,往返30元,可講價。
肇興的出入交通,可以參照肇興侗寨。
住宿:堂安生態(tài)博物館接待站可提供食宿,單人間,雙人間50元/間,有電視,可淋浴;也可以住在農(nóng)戶家,吃農(nóng)家飯。
旅游小貼士
堂安在2007年曾因電器線路短路發(fā)生火災(zāi),21棟房屋毀于火災(zāi)。所幸沒有人員傷亡,生態(tài)博物館、寨內(nèi)鼓樓、花橋、戲臺在這場災(zāi)難中也幸免于難。在貴州,密密麻麻的木質(zhì)吊腳樓村寨遭遇火災(zāi)時尤其危險,往往一家著火,全寨遭殃,后果極為嚴重,而這樣的悲劇總是時有耳聞。在大風中燒篝火,亂扔煙頭,或者酒后吸煙都極易引發(fā)火災(zāi),請去游玩的朋友注意時刻防火。
景區(qū)地圖
堂安方位地圖

肇興侗寨景區(qū)八寨一山示意圖

景區(qū)相關(guān)資料
堂安位于肇興以東7公里的山腰上,是一座只有160多戶,800多人口的侗寨,是中國和挪威合作建立的世界上唯一的一座侗族生態(tài)博物館。由于歷史上侗族沒有文字,因此,堂安到底建于什么時候,從書本上已很難考證了,但據(jù)當?shù)囟弊彘L者口述,堂安已有700多年的歷史了。
“侗寨有三寶,鼓樓、大歌、風雨橋”,堂安也不例外。高高的鼓樓矗立在寨子中央,格外醒目。在侗族村寨里,鼓樓不僅僅是一座建筑,也是人們喜愛的集會和議事的場所。更多的時候,它是一個濃縮的精神家園,有了鼓樓才有侗寨,才有鼓樓下“擺古”的老人,才有了流傳千百年的侗族傳說。鼓樓旁的戲臺,是侗族人們展示淳樸藝術(shù)天賦的場所。每到演侗戲的日子,戲臺上下熱鬧非凡,臺上唱得不亦樂乎,臺下聽得津津有味,不論臺上臺下都是那樣的專注和熱情,令人感動。點綴于村落中的風雨橋本是為田間勞作的人們遮風擋雨的場所,但是最留戀它的還是未婚嫁的侗族青年男女。尤其是到了夏季,每當月白星稀,清風徐來的夜里,一群群侗族青年就匯集在風雨橋上。小伙子一邊彈琵琶或者拉牛腿琴,一邊向?qū)γ嫘膼鄣墓媚锍鴦勇牭那楦琛9媚飩儎t一邊就著月光做針線活,一邊用各種歌詞考驗小伙子的智慧和情意。

堂安不但有其他侗寨都有的“三寶”,還有另外“兩寶”也令人稱奇,教人難忘。這就是堂安寨的母親井—瓢井以及堂安梯田。鼓樓上坎有一處清泉,冬暖夏涼,四季長流。瓢井是用來盛泉水的石斗,由青石打造,由于其左右各有一凹槽,形似木瓢而得名。據(jù)說正是因為有這股泉水,才有了堂安,要知道生活在堂安這樣海拔935米的高坡上,沒有水將意味著什么。而且,瓢井的水特別清爽甘甜,不僅寨子里的人喜歡喝,就是7公里之外的肇興人也常常來這里挑水喝。
從肇興到堂安的路上,漫山遍野,除了森林,到處是風景入勝的梯田。春季,盛滿泉水的梯田像一面面鏡子,在日光的照射下,白茫茫一片;夏季,滿山坡翠綠的秧苗綠油油一片;秋季,滿眼都是金黃色的稻谷;冬季,則別有一種山寒水瘦的意境??傊?,無論是哪個季節(jié),這“萬頃梯田”都會令人流連忘返。堂安梯田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別處的梯田大都是泥土做的,而這里卻是用石頭堆砌而成的。大概是因為這里山形較陡,加上山中石頭較多,難以平整土地,所以只好壘石填土為田。然而,建石砌梯田是很講究的,據(jù)寨子里的老人說,用石頭砌田,不能人多,只能一個人干,人多了,田砌不好,會垮。于是,堂安的后山上留下了一個長城般的石砌梯田,也留下了一段傳奇:清光緒四年,已是61歲高齡的堂安鬼師潘傳大,毅然放棄已從事多年的鬼師職業(yè),決心為后人造一塊好田。從此,他12年如一日,吃住都在山上,而且親自挑石上山,終于在他73歲那年完成了這塊長約150米,最矮處1.5米、最高處5米多的梯田杰作。如今,100多年過去了,“長城梯田”仍然屹立在這里,向游客們展示著侗族人民精深的稻作文化和不屈服于惡劣生存環(huán)境的奮斗精神。
除了鼓樓、戲臺、風雨橋、瓢井、梯田外,堂安寨中那些標志著農(nóng)耕文明中富有特色的生活設(shè)施:禾晾、谷倉、水碾、石碓、榨油房、魚塘、井亭、薩堂等無不散發(fā)出生活的靈性與滋味。

什么是生態(tài)博物館?
生態(tài)博物館概念誕生于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法國,起初是出于對已逝文化的追憶和復原。這一概念很快得到認同,此后在歐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等許多國家的文化領(lǐng)域產(chǎn)生著重大的影響。日本的“社區(qū)博物館”和中國臺灣的“生活·環(huán)境博物館”實質(zhì)上都是生態(tài)博物館的形式。這一新的概念于20世紀90年代傳入我國,并首先在貴州省落腳。博物館是一種重要的文化旅游資源,一直以來都扮演著文化保護與傳承的角色。傳統(tǒng)的博物館是將文化遺產(chǎn)搬移到一個特定的博物館建筑中,這樣一來,文化遺產(chǎn)遠離了它們的所有者,遠離了它們所處的環(huán)境。生態(tài)博物館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基本觀點之上,即文化遺產(chǎn)應(yīng)原狀地保護在其所屬社區(qū)及環(huán)境之中,社區(qū)的區(qū)域等同于博物館的面積。
景點圖片

堂安侗寨和梯田

堂安侗寨建筑群

梯田

堂安的母親井—瓢井

灌水的梯田

青苔石上悠閑的村民
攝影作者:LEO大叔 蘇蘇 蜀曙
本景點最后修訂時間:2008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