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芙蓉古村介紹(附圖)
(芙蓉池)
芙蓉村是楠溪江村落中最負盛名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七星八斗”建筑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中國古代耕讀文化、宗族文化演變都在這些古村落的建筑中包含著。
景點信息
地址: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巖頭鎮(zhèn)
門票:20元/人
交通:從巖頭到芙蓉,往南步行10分鐘即到。乘電動三輪車只需2元。
住宿:村里現(xiàn)在有老鄉(xiāng)開的客棧 ,食宿方便。
悅來客棧
地址:巖頭鎮(zhèn)芙蓉村
電話:0577-67154095
旅游小貼士
1. 有時間趕快去看一看,芙蓉村和蒼坡村這一類的古民居已經(jīng)不住再多的風雨,再加上現(xiàn)代文明的滲透,古村將會被越來越多的現(xiàn)代的房子替換掉。
2. 從寨門進內(nèi),是鵝卵石筑成的主街,名“如意街”,寓吉祥如意之義。安靜的老街,需要有安靜的心靈。
景點相關(guān)資料
芙蓉村屬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巖頭鎮(zhèn),位于楠溪江中游西岸,北離巖頭村約1公里。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始祖陳拱從瑞安長橋遷來定居,并逐步形成血緣村落,距今以有1000多年。因村西南有三崖摩天,赤白相映,宛若芙蓉,遂以芙蓉為村名。該村占地215畝,現(xiàn)有443戶人家。保存明清古民居30余處,明代大宅遺址5處,大小宗祠共 18 座。芙蓉村為單一陳姓村落。現(xiàn)在的芙蓉村,仍然保存著六百多年前的聚落規(guī)劃面貌。全村略呈正方形,坐西朝東。四周用卵石砌成的寨墻,長2000余米,高2米,整個村莊猶如一座小城堡。
從浙江永嘉縣城出發(fā),出了縣城不遠,就看到了遠處奇特的山崖,如蓮花盛開,其中有三個山峰相挨甚緊,猶如蓮花三瓣,其形酷似。即便是從沒有聽說過“芙蓉三崖”的人們,也不可能不被山峰的奇特而吸引,以為是“芙蓉村”到了。
其實沿著楠溪江這一帶,許多村子都能得到芙蓉三崖的“惠顧”:下園村、芙蓉村、巖頭村、溪南村等。這些村子都以芙蓉三崖借景:如芙蓉村的芙蓉池“水映芙蓉”、巖頭村的麗水湖“水映三崖”……
有這么多村子都以芙蓉三崖為自豪,可是當初能夠搶先一步以“芙蓉”“注冊”的,只有芙蓉村。人們一聽芙蓉村的名字,就覺得這里一定長滿了芙蓉。其實芙蓉村里無芙蓉,只是借山上的景致罷了。但是這里既能“搶注”,也是有它一定道理的。
芙蓉三崖在芙蓉村的西南面,每天清晨太陽出山之時,霞光照映在芙蓉峰上,其色白里透紅,不光是形似芙蓉,顏色也很像。村子里有一個大水池,名叫“芙蓉池”,就是因為每天傍晚芙蓉峰都會倒映在池水中,因此村子便命名“芙蓉村”了。
芙蓉村的東門是村子的正門,真有點像公園大門。從這個門的設置看,村于是封閉型的,村門一關(guān),這個方向便沒有通道可以出來。當然,這個村子不止這一個門,還有好幾個門。歷史上出于防御的需要,芙蓉村共有七座寨門,其東門是主入口。別小看這個門,它也是“老祖宗輩兒”的了。它建于元朝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為二層閣樓式建筑,歇山頂。上為譙樓(京劇里經(jīng)常有“聽譙樓又打四更牌”的唱詞),下為大門。由于大門封閉,故當年它的防御功能之強也可以想見。
與蒼坡村以“筆墨紙硯”來布局相仿,芙蓉村是以“七星八斗”來布局的。
星,是指道路交匯處的方形平臺;斗,是水渠交匯處的方形水池,是“星筑臺”、“斗鑿池”以為象征。七星呈翼軫形分布,八斗為八卦形分布。道路與水系交叉縱橫,成為完整的體系。這個體系用處頗多:和平時期用于生活的各個方面,還可用來防火、調(diào)節(jié)小氣候、美化環(huán)境等。戰(zhàn)爭時期,“星”可以用來作指揮臺,“斗”可以用來 貯水以防火攻。
此外,七星八斗還有一個美好的寓意:芙蓉村的子孫后代人才輩出,猶如天上的星斗一般。由此看來,芙蓉村的先民們在設計村子的功能上,真是煞費苦心。之所以想到貯水以克火攻,是因為芙蓉村曾經(jīng)有被火燒的慘痛歷史。
[主要建筑]
司馬宅
清乾隆十五年(1750)當?shù)馗粦絷愂葵[所建,位于村西北角。3座四合院并肩組合而成,總面寬達70米,有15個中堂、6個天井、24個道壇、58間房屋,兼有花園、池塘、水井,占地6400平方米?,F(xiàn)在仍住著陳氏家族36戶人家。3座四合院各有自己的門,院子間有夾道連通,從正門到屋子階前寬18米,劃分為幾個大院落。整個住宅顯得開敞、親切。
陳氏大宗祠
陳氏大宗祠坐落在東門內(nèi)如意街的北側(cè)是禮制建筑,因而格局嚴謹,形制完備;是芙蓉古村建筑中的精華之一。陳氏大宗祠建筑坐西朝東,前面有一個大院子,院的南北各有一門,南門叫"光宗門",北門叫"耀祖門"。院的前方開有一方小池,叫"相承池",池的東岸有一照壁,照壁上雕有"八仙乘槎圖"。陳氏大宗祠的主體建筑為七開間,兩進建筑,正廳左右為寬敞的廊間,與享堂正對著的是宗祠中最為精美的大戲臺,它向院內(nèi)凸出,三面開敞臨空,便于觀眾于三個方向看戲,戲臺的屋頂為歇山頂,檐口高,翼角飛揚,木結(jié)構(gòu)上有雕成神仙人物的斜撐,精美的花籃柱,覆蓮式的梢子,雕工非常精美,像這樣的建筑,在全國也屬罕見。宗祠的正廳上方高懸著許多功名牌匾,享堂的柱上寫有許多楹聯(lián)。其中有一對柱上寫著:"地枕三崖,崖吐名花明昭萬古;門臨四水,水生秀氣榮蔭千秋",說的就是美蓉村的鼎盛文風和好風水之間的關(guān)系。
三星祠
又名宗瑚宗祠,位于芙蓉村東南角,始建于明萬歷丁酉年 (1598) ,是陳氏第二十八世祖宗瑚公所建。它是-座四合院式的平房木構(gòu)建筑,總占地面積 1728 平方米,平面布局工整對稱,前廳與后祠面為七開間,兩廂面為三開間,設前后道坦,梁架結(jié)構(gòu)為抬梁與穿斗混合結(jié)構(gòu),屋面成懸山頂,建筑用材粗壯,結(jié)構(gòu)嚴密,梁架搭置自如,造型古樸簡潔。
如意街
當?shù)卮迕癯鼋虚L塘街。如意街東頭連接東溪門,西頭直對芙蓉峰,伸向村中心,全長 220 米,村內(nèi)其他街道的街面都是卵石鋪面,唯有如意街的街心用青磚鋪地,兩邊鋪以石條。這顯然是后入重新修建過,但從那經(jīng)磨損而高低不平的青磚來看,很可能系明末清初時修的。如意街是全村最為繁華的地方,是村民閑暇時聚集閑逛的好地方,當?shù)赜惺酌裰{這么說:"天上天堂,地上芙蓉,有吃沒吃,長塘街逛逛。"
芙蓉亭
該亭就建在池中偏東的地方,是一座兩層樓閣式歇山頂?shù)姆酵?,亭子飛檐翹角,空透玲瓏,像是一朵盛開的芙蓉花。亭內(nèi)設有美人靠,人們通過南北二條長長的石板橋進入亭內(nèi),這里成了老人們聚集閑聊的好地方,尤其是夏、秋天的晚上,村民們早早地來到這里納涼、憩歇、聊天。
明倫堂
坐落在村中央,北靠如意街,東臨芙蓉池,是一座封閉的內(nèi)院式建筑,整座書院格局正統(tǒng),形制規(guī)整,由東向西,依次排列著泮池、儀門、杏壇、明倫堂和講堂。儀門前有旗桿一對,明倫堂前有 3.2米寬, 6.4米長的長方形杏壇。明倫堂和講堂都是三開間,進深 9 米。明倫堂后壁中央有供奉孔子的神龕,兩側(cè)掛有孔子的一些語錄,講堂后壁開有二扇窗子,通過后面一個很狹的采光天井來透光,以方便學子們學習。書院的南側(cè)有三開間的山長住宅,宅前有一個寬約 12 、長約 50 米的大花園,園內(nèi)修竹茂密,假山起伏,-條蜿蜒的石徑和水溪從中而過,花園有-道小門同講堂相通。所以這里也是學子們休息或嬉鬧的好去處。
將軍屋
該屋建于清道光年間,取名將軍屋是因此屋是國民黨第五軍少將參謀長陳毓秀的故居。將軍屋四面高墻,庭院較大,全由卵石鋪砌。主建筑是一座規(guī)模宏敞的三合院式建筑,九間二橫軒,前后二進,前橫軒十間,后橫軒六間,二層閣樓,重檐懸山屋頂,上覆灰色的鴛鴦瓦。整座建筑匠心別具,技藝精湛,鏤空雕花,格窗工藝精致,檐廊上的南瓜垂柱使整座建筑空脫飄逸,融藝術(shù)性與實用性于一體。將軍屋不僅建筑豪華氣派,就連門臺也精美無比,門臺為重檐歇山式屋脊,飾有吻鳳,磚雕細膩精致,門庭上有一副青石打制的楹聯(lián):"禮門義路家規(guī)矩;智水仁山古畫圖。"橫批是:"鴻禧燕賀"。
南寨門
這是一座楠溪江常見的石券門,全部用原石砌筑,非常厚重。寨墻下有水渠通過,水從西方來,這門外的水渠是村婦們洗衣、洗菜的好地方,田為這里的水流量大、水清,因此,一天到晚好不熱鬧,正對寨門的是一座小巧玲瓏的譙亭,亭內(nèi)供奉著天官 ( 堯 ) 、地官 ( 舜 ) 、水官 ( 禹 ) 的神像,所以人們稱它為"三官亭"。亭內(nèi)還設有美人靠供仁歇息,尤其是遇到下雨時,可供洗衣的婦女和跟在身邊的孩子們避雨,輕盈小巧而具有人情味的譙亭與粗獷厚重的寨墻、南門形成強烈的對比,也充分流露出楠溪江建筑的特色。
司馬第大屋遺址
位于芙蓉村的西北角,建于清康熙年間,共 36 個整間,仿佛是由完全相同的三幢二進四合院組成,沿中軸線人內(nèi),分別是照壁、大門、庭院、廳堂。廳堂分主次,主庭居前,每個廳堂辟一小庭分幅,大屋結(jié)構(gòu)采用傳統(tǒng)六架三柱帶檐抬梁式木構(gòu)架,屋面為懸山頂,所用木料考究,以梓木為主,顯得凝重堅實,很少使用油漆,以表露木質(zhì)特有的紋理自然美,裝飾藝術(shù)精美,像青條石門楣和柱礎上石雕,及梁枋、雀替、椽頭、門窗格扇上木雕,都有干刻萬鏤傳神之作。司馬第大屋第一進的院墻和牌樓均毀于二戰(zhàn)時期,并一直未能恢復,只留下殘破的空斗墻和精美的磚漏花窗供人聯(lián)想昔日的輝煌。
陳虞之
陳虞之(1225-1278) ,字云翁、號止所,芙蓉村人。他出身農(nóng)家,家境貧寒,由于勤耕苦讀,于南宋度宗咸淳元年 (1265) 登進士第,善畫、工墨竹。歷任揚州府學教授、淮東帥干、兩浙漕干、刑工二部架閣文字、廣王府記室參軍、秘書省和國史院??钡嚷?。宋景炎元年 (1276) 二月,元軍攻陷臨安,南宋恭帝趙顯被俘,元兵長驅(qū)而下,進犯溫州。為響應右丞相文王祥號召抗元,陳虞之率領族人鄉(xiāng)眾千余人趕赴溫州抗元,但因敵眾我寡,陳虞之率眾邊戰(zhàn)邊退,到楠溪江中下游的綠嶂垟和九丈時,與元兵展開了激烈的鏖戰(zhàn),終因寡不敵眾,一直退到家鄉(xiāng)芙蓉村后的芙蓉崖,堅守陣地,與元軍持續(xù)抗戰(zhàn)達三年之久。最后終因彈盡糧絕,陳虞之策馬從千仞之高的南崖上跳下,以身殉國,族眾余下七、八百人也緊隨其后,全部跳崖犧牲,后人為紀念陳虞之的英雄事跡,將二房祠堂改為陳虞之紀念館,供人參觀瞻仰。
十八金帶
芙蓉村人素尚禮教,民情淳樸,耕讀風盛。《芙蓉陳氏宗譜》載,族人中考中進士、舉人、生員的34名,歷代在京任職有18人,世稱"十八金帶",今珍藏"十八金帶"容圖、玉笏、朝服及祭品、圣旨、金瓶、匾額等。
[歷史]
芙蓉村始建于唐代末年,據(jù)明弘治丁已 (1497) 編的《陳氏宗譜》載:" 我陳氏鐵墓之后也。由穎川折居開封,歷閩浙,唐季始遷永嘉之兩源。茗岙者,錢塘慕官昭遠公,而芙蓉之祖,則昭公五世孫 ( 拱公 ) ,迄今六百余年。"另有村民傳說,唐末,有陳氏大妻,為避亂世從永嘉城北徙,沿楠溪江到深山坳里,至芙蓉峰下,只見此處:"前有腰帶水,后侖紗帽巖,三龍捧珠,四水歸心。"是一個難得的風水寶地,于是在此筑屋定居。
南宋末年,元兵南下,芙蓉村村民陳虞之為咸淳元年進士,他響應文天祥的號召,率領全村義士八百多人據(jù)守芙蓉峰整整三年,終于全部殉難,陳虞之自殺殉國,村子被元兵燒毀。因此在元末明初重修村子時,人們便將原有的小村合并成大村,建起七門及兩道石砌圍墻,并建八斗以貯水。
芙蓉村的主街與其他楠溪江古村落不同,一般的古村落的主街,都與村門相垂直,而芙蓉村的主街長塘街卻是進門后要拐一個彎才到,而且它的主街也不一貫到底。這可能是從風水角度考慮的。長塘街的東端是七星之首,西端原為八斗之一,現(xiàn)已建屋,只剩半方水塘了。
芙蓉村有著悠久的歷史,也可以說是飽經(jīng)滄桑。據(jù)《陳氏宗譜》明弘治十年(公元1479年)記載:“唐末,為避亂世,有陳氏夫婦,從永嘉縣城北徙,沿楠溪江就深山坳里,至芙蓉峰旁,只見此地橫腰帶水,后枕紗帽巖,三龍搶珠,四水歸塘,于是筑屋定居。”至今芙蓉村仍以陳姓村民為主。
芙蓉池位于長塘街南側(cè),東西長43米,南北寬13米,池子并不太大,但是設在芙蓉池里的芙蓉亭卻十分安適。芙蓉亭是一座帶有閣樓的歇山頂式建筑,有4根支柱、12棵檐柱,周圍有美人靠。如果在盛夏太陽落山以后,吃過晚飯,村民們閑坐在亭子里,當是很愜意的。如果只看這水榭,也與公園里的相仿,既可乘涼,也可欣賞美景。
但這里畢竟是村子而不是公園,既然是村子,那么就不可能只把水榭當作觀景之所,它還要具有生活功能。芙蓉亭建在水中央,兩邊有石板橋與兩岸相連,一邊是長塘街,一邊是民房。在民房一邊,有石階通往水邊,可以在石階的最下一層洗衣洗菜。西面不遠處是芙蓉書院。南方的小鎮(zhèn),文化氣息很濃,這樣一個小村子,也有書院,算是一種對文化的追求。
徜徉在芙蓉村里,可以體驗到小村生活恬靜而充滿生氣。雖然房屋已顯古舊,盡顯滄桑,但是掩不住它的內(nèi)涵。歷史本身就是棄舊從新,但是歷史的痕跡卻讓人深沉。
耕云宗祠
芙蓉村的廊
芙蓉村一景
陳氏大宗祠
古村人家的年畫
芙蓉古村人家
絕美的田園風光
本景點最后修訂時間:2008年07月05日
more相關(guān)攻略
-
2013浙江溫州楠溪江自助游攻略
閱讀:114532次 評論:39條
遠方網(wǎng)聲明
所有評論(12)最新評論
-
引用 流云的紅楓葉 于 2014-05-03 21: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