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媽的孩子像塊寶,
有姥姥的孩子,幸福加倍;
姥姥家是兒時幸福記憶妥帖安放的居所,
滿滿的,都是愛。
讓我們跟隨著手繪老師亦鄰的畫筆與文字,
一起去姥姥家,
尋回那些兒時的游戲、歡樂與味道。
… ...
姥姥家在北京房山黃山店,是一座晚清老宅。我年前去了一次,那里的一切都給我這個南方人以新鮮感,山的脈絡(luò)、掉光葉子、光禿禿暴露無遺樹木枯枝、巨大的鳥巢、低矮的房屋……還有那個叫“姥姥”的稱呼。
雖然冷,但太陽很明媚,天也很藍,從北京一路過去,先是“盧溝橋”讓我瞬間墜入歷史書中,還沒感嘆完,“周口店”的路牌又讓我穿越到舊石器時代。
◎
這兩個歷史書上見過的地名開啟了我的房山之旅,也拉開了“在姥姥家回味童年”的序幕。
我們是午飯后到達的,一進村口,我就被這里古老樸實的老房子吸引了,陽光正好,勾起了我的興致,放下行李,便迫不及待背著我的速寫包出去畫畫——這里實在太入畫了。
◎
到達村落里,遠遠就看見一位可愛的管家大姐已經(jīng)在等候我們了,笑瞇瞇的樣子,巷子里還有三三兩兩穿著“管家”服的大姐從我身邊走過,笑嘻嘻地說:“上個月還來了二十幾個畫家在這住了好長時間,每天都畫啊畫啊,為啥你們畫家都喜歡上我們這畫畫呢?我們這好看么?我怎么就看不出來呢?”“你們見慣了就習以為常了唄!”我笑著回答。手上并沒有慢下來,我怕陽光瞬間即逝,我在嘗試追著光走。
◎
晚飯后我們相邀著一塊去姥姥家,來表演皮影戲的是皮影界大咖——冀北皮影北派第四代傳人邵義民及龍鳳蓮,光聽這來頭就讓我興奮不已了。今晚兩位高人要為我們演出《武松打虎》、《小羊過橋》等。古老皮影戲在這樣古老的宅院里表演,一群大人孩子在小板凳上排排坐……
“影戲就是要將大伙湊在一起,這樣皮影表演的故事才有生命,要是大家不看了,最終只能是擺在博物館里的死物了!”這是邵老師的心聲,他是多么希望皮影能世代流傳下去呀。
皮影是皮影戲的關(guān)鍵,所以邵老師除了演得好還會鉆研雕刻皮影的技術(shù),他說以前皮影都是用驢皮雕刻的,不過現(xiàn)在都用牛皮替代,驢皮很少了。
◎
看著一排小朋友撅著小屁股趴在操作臺上很認真地玩著各自手上的皮影的樣子特別好玩,女孩都喜歡玩蝴蝶、小鹿什么的,男孩則喜歡老虎。我想孩子們既然這么喜歡,是不是代表只要給他們這個環(huán)境,讓他們參與到其中,那么皮影戲就不會死呢?
◎
前不久回老家,在爸爸媽媽家的小區(qū)我居然聽到小時候電影里的吆喝:“磨剪子咯,戧菜刀——”,啊啊,就這么一聲,把我小時候所有美好記憶全都吆出來了:跳房子、打陀螺、滾鐵環(huán)、扔沙包、斗雞、吃石子、踢毽子、摸瞎子……還有排隊打爆米花。沒想到這次來房山姥姥家看完大戲的第二天,讓我現(xiàn)場將這些小時候玩的游戲幾乎重溫了一遍。
◎
可能是地域差異,這里的跳房子游戲跟我小時候玩的還是有些小區(qū)別。我們不用沙包,而是用螺殼。這么簡單的一個游戲,也不知道怎么會令我那么著迷,以至于生病也無法阻止我跑去跳。
◎
滾鐵環(huán)是男生的游戲,也不知道是誰發(fā)明的。
滾鐵環(huán)還是需要一些技巧的,否則還真滾不起來。我小時候因為常和男生一起玩耍,所以雖然家里沒有但也玩過,只是每次都是蹭小伙伴的玩,沒有太多機會練習,自然技藝不精而遭致男生的嫌棄,但在女生眼里,我已經(jīng)太了不起了。
◎
打陀螺是我童年另一個記憶深刻的游戲,我有個舅舅做得一手好木工活,小時候我在外婆家,他給我做過好幾樣玩具,我記憶最深的便是木頭手槍和陀螺。
而陪我玩的是小舅舅,他打陀螺打得非常好,也非常投入,常常忘記是在陪我玩,我就用另一根繩子去搗亂……這一切好像就在不久前呢。
◎
扔沙包我們常男女混玩,那時我們經(jīng)常為了玩沙包,放學后都不回家,賴在校園玩。玩沙包人多好玩。
◎
獨輪車則讓我想起我的外公。我經(jīng)??匆娡夤浦気嗆?,車上放著幾袋麻包袋,有時外公也讓我坐在麻包袋上,推著我一起走在田間小路上,那是我最歡快的日子。
外公的獨輪車長得更好看,流線形的。我對獨輪車的記憶是外公對我滿滿的愛,在獨輪車上的麻包袋上是我童年的歡笑。
◎
小時候讓我最有幸福感的零食便是爆米花。
打爆米花的人是流動做生意的,所以并不是你想吃爆米花就可以找到他們。假如某天放學回家,發(fā)現(xiàn)家門口擺著打爆米花的那套家什,小朋友們便快速回家量好大米、糯米、玉米,帶上幾毛錢去排隊。每當完成一炮,那人便起身,一邊準備放炮,一邊嚇唬我們:“離遠點,再遠點……一會炸著你們!”我們很配合,只要見他起身,便雙手捂住耳朵做鳥獸散,隨著“轟”的一聲巨響,大米烘烤后特殊的香氣伴隨著一團熱騰騰的煙霧,在空氣中彌漫開來,讓人忍不住口水直流……
◎
小時候我并沒有吃過棉花糖,也從來沒有對它產(chǎn)生過想吃的欲望,因為覺得它像一團云,不是食物。它總是讓我聯(lián)想到戀人,我覺得這是戀人間營造浪漫氛圍的必不可少的道具之一。棉花糖給我的記憶不是甜的,而是酸酸澀澀的,它勾起我對青蔥歲月的回想。
手繪作者:亦鄰:自由插畫師,設(shè)計師。著有繪本《陪孩子玩吧》、與掃把、蟲蟲合著繪本《跟我去澳門》,手繪版《中山客》,并為眾多書籍繪制插圖。畫作以家庭生活日記,少數(shù)民族為主,如《石頭縫里的巴根屯》、《花腰傣:古滇國族后裔》、《黑衣壯--一黑到底》、《粘膏樹下的白褲瑤》、《三江侗寨和里之旅》等系列。
繪于:隱居鄉(xiāng)里·姥姥家(北京市房山區(qū)周口店鎮(zhèn)黃山店村)
回姥姥家,過大年!
咨詢電話:13701286870
(或掃描下方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