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不卡国产|免费亚洲AV|亚州东京热久|久久久久女女|日韩精品欧美性爱|在线观看中文字幕|日韩精品人妻一区二|jjzz中文字幕|在线国产97轮奸|婷婷五月天一二三区

隱居鄉(xiāng)里·云上石屋 隱居鄉(xiāng)里·山楂小院 隱居鄉(xiāng)里·黃櫨花開 隱居鄉(xiāng)里·桃葉谷 天氣預(yù)報 地圖查詢 火車查詢 打折機票 住宿預(yù)定 站點幫助

巧奪天工的赭崖上往事隨風——2014年甘肅天水麥積山自助游攻略

發(fā)布時間:2014年02月12日 編輯:空游無依 訪問:32668 評論:13條 發(fā)表評論! 糾錯!
所屬地區(qū): 甘肅 適合人群: 所有人 出游難度: 輕松
適合天數(shù): 1-2天 花費預(yù)算: 200元 適合時間: 全年
可信標志: (本攻略已通過所有細節(jié)核實,讀者可放心參考。)
攻略標簽: 甘肅 天水 麥積山 石窟 佛教 雕塑 壁畫 ◎切換到無圖簡潔版

(俯瞰千年一瞬 攝影:大筆一輝)
  都說“麥積煙雨”是最美的,到的時候卻天氣晴好。
  從停車的景區(qū)門口到麥積山腳下,還有好一截路。搭乘電瓶車沿一江碧水彎曲前行,兩岸林木蔥蘢。天水是長江、黃河兩大水系流域,氣候濕潤、草木明秀,大異于西北。但對于我這個看慣青山綠水的四川人而言,也不過見慣不驚。
  真正的驚訝是在看到麥積山時——電瓶車停下,一抬頭,一座赭紅色山巖作為方圓十里內(nèi)唯一的突起,陡然出現(xiàn)密林之上。古隴西有碾冬場的習慣,夏季麥子收上場之后,反復(fù)曬干,然后圓形為基,搭成上大下小的垛子。這丹霞地貌的山巖呈橢圓形,以“麥積”譬喻,可謂惟妙惟肖,大抵來自當?shù)剞r(nóng)民的創(chuàng)意吧。
  此刻雖隔得遠,也仍能看見其上草灰蛇線般曲折向上的棧道,以及山體上密密麻麻猶如蜂巢般的石窟。想到每一窟中都有神工般的雕塑,不禁激動起來,微微顫抖。

絲路的腳印
  麥積山石窟的開鑿,與絲綢之路有關(guān)。
  漢代,古絲綢之路暢通后,甘肅成為中國境內(nèi)的絲路主段。翻開中國西部版圖,你會清楚地看見,絲綢之路是怎樣如葉脈般連接起眾多的著名石窟:從甘谷大象山石窟,到永靖炳靈寺石窟,從敦煌莫高窟,到武威天梯山石窟,到新疆龜茲石窟……在歷史上,佛教正是沿著絲綢之路走向東方,這些石窟,便成為銘刻足跡的宗教驛站。
  麥積山,正是絲綢之路的一個鮮明足跡。

(赭崖上的佛跡 攝影:大筆一輝)
  沿棧道云梯向上攀爬,盡管有護欄的棧道,往下一望,還是不禁腿軟。昔日石窟的開鑿是從下堆積木材,達到高處,然后施工,營造一層,木材拆除一層,直到山腳。僅北周大都督李允信為其亡父營造著名的七佛閣時,就動用人工40萬。直到現(xiàn)在,當?shù)剡€流傳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的民謠,這個比喻讓人想起“阿房出,蜀山?!钡摹栋⒎繉m賦》。
  從南北朝十六國的后秦時期(384年-417年),麥積山開始營造。此后,它在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更迭變換中,不斷開鑿或重修,逐漸成為一座從山腳到山頂遍布佛窟、泥塑的“東方宗教藝術(shù)館”。即使多次遭遇火災(zāi)、地震的破壞,至今的麥積山,仍保存窟龕194個,泥塑、石刻造像7800多尊,壁畫千余平方米。
  它經(jīng)歷的變遷太多,更迭太多,最終留下的風格印記也豐富。第4窟涅槃散花樓,窟頂壁畫上的伎樂天人,衣著輕薄貼體,衣紋流動,花冠、連珠纓絡(luò)、項圈、臂釧刻畫精致,是典型北周風格;123窟中的維摩詰經(jīng)變,佛像生動秀美,菩薩清秀、苗條,是典型西魏風格;西崖中層東端的165窟,左右各立的中年女性供養(yǎng)人,高髻花冠,彎眉鳳目,外著交領(lǐng)長衣,右邊腰中系帶,長裙蓋足露腳尖,是宋代女性的溫婉秀麗……
  終于,到了第43窟。
  這是個奇特的所在,它的外形為崖閣式,模仿漢代宮殿結(jié)構(gòu),出檐,有尾、額枋、斗拱八角型或四角型列住。一進外門,就有金剛站立兩旁,金剛紅臉赤發(fā),姿態(tài)威武。而在澗中正坐的佛像之后,又有雙龍椅及2侍女的浮雕。在正佛身后的浮雕雙龍椅壁下,有一個長寬均在丈外的石窟。

(瞻仰 攝影:大河之舞)
  在同一棧道的44號窟,有一尊高約1.6米的佛像,雙足跏趺,通肩袈裟,右手作無畏印,左手作與愿印,衣裙上仍殘存著些許彩繪的痕跡。佛像眉目細長,端莊典雅,雙目垂視冥冥眾生,有一種說不出的溫柔情態(tài)。
  開鑿于同一時代的43、44窟,和一段凄絕的歷史有關(guān)。

往事如風
  麥積山石窟有許多傳說故事,野語村言。但實際上,與麥積山石窟相關(guān),載入正史的事件,抽絲剝繭出來,竟比民間傳說更加凄婉動人。
  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中最混亂的一代,公元535年,西魏由北魏分裂出來,開國皇帝元寶炬是被重臣宇文泰擁立的傀儡皇帝,但鮮卑一族,不乏癡情種子,比如元寶炬的父親元愉,對他的母親楊氏情深義重,后被其兄北魏宣武帝雙雙殺害。
  元寶炬也算是一位情種,只不過他太懦弱,一生被宇文泰擺弄——包括感情。那時他的皇后是乙弗氏。一個自幼溫柔嫻靜,不茍言笑的鮮卑貴族之女。在《魏書》中,當了皇后的乙弗氏生性節(jié)儉,平日穿舊衣、吃蔬菜,從不配飾珠玉羅綺,為人仁恕且沒有嫉妒心。元寶炬有多愛她?從她16歲進宮開始,元寶炬便不停地和她生孩子,一共生了12個,大多夭折,只剩太子元欽及武都王元戊。
  在乙弗氏三十歲這一年,她的平靜被打破了。元寶炬只是個傀儡,把握朝政的宇文泰說,我們應(yīng)該和柔然國交好。怎么交好?和親。但柔然的阿那瑰可汗說,若想娶他的女兒,則必須讓她做皇后。于是,538年二月,懦弱的元寶炬下旨廢去乙弗皇后,令她遜居別宮、出家為尼。

(神秘的微笑 攝影:佚名)
  出家為尼,只是個幌子。元寶炬仍常去冷宮探望這位廢后。年僅14歲的新皇后郁久閭氏在草原上長大,她不懂“不妒”的禮教,她只知道自己的丈夫非但不愛自己,還騙了自己。郁久閭氏憤怒了,向她的父親哭訴,在柔然的施壓下,元寶炬把次子元戊派為秦州刺史,讓他帶著母親一同赴任。

皇后的眼淚
  天水,便在古時秦州的地盤,麥積山此時已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就在現(xiàn)今的43窟,奉旨出家的乙弗氏一身緇衣,一盞青燈,開始了波瀾不興的清修生涯。
  但,元寶炬忘不了乙弗氏。這個懦弱的男人,既沒有保護她的勇氣,也沒有放下她的能力。一時間,麥積山忽然熱鬧了起來,石窟的開鑿、佛像的修筑,比平時積極了許多。元寶炬甚至偷偷寫信給乙弗氏,讓她蓄發(fā),自己一有機會就把她接回來,“密令養(yǎng)發(fā),有追還之意”。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這個消息徹底激怒了已懷孕的郁久閭氏。
  柔然的阿那瑰可汗不能忍受女兒受一點點委屈,540年,柔然出兵犯境,宇文泰大發(fā)雷霆,和親本為的是聯(lián)盟,這次居然和出了戰(zhàn)火!在內(nèi)外雙重壓力下,元寶炬再一次屈服了,他顫抖著手,寫下一封賜死詔書,命中常侍曹寵捧往秦州。
  接到詔書,乙弗氏,這個自幼便貞靜安詳?shù)呐私邮芰俗约旱拿\。她流下淚,說,“愿至尊享千萬歲,天下康寧。死無恨也?!彼痛巫游涠纪踉煸E別,又留下遺言轉(zhuǎn)呈長子皇儲元欽,其辭甚是凄愴。人生的跌宕,似乎讓她看清了繁華的虛無,乙弗氏請來僧人應(yīng)供、做法事,又親手給自己的數(shù)十名侍婢一一剃發(fā),令她們出家。然后走入佛像背后的洞穴中,以厚被壓在自己身上,窒息而死。

(佛慰眾生 攝影:佚名)
  柔然退兵了。但郁久閭氏開始經(jīng)常做惡夢,夢見乙弗氏向她索命,這是良心的譴責罷,以乙弗氏的性情,死后也不會變?yōu)閰柟?。連夜的噩夢摧毀了郁久閭氏的精神,不久后,她死于難產(chǎn),年僅16歲。這個柔然女孩不是天生的惡人,她只是驕傲而任性,卻遇到了一個不能負責的自私男人。
  乙弗氏死后,她的兒子武都王元戊就地開鑿了洞窟,將乙弗氏的棺槨葬入其中,這個洞窟,被稱作“寂陵”。據(jù)說,在移棺那天,兩朵白云飄飄搖搖地,先進了43窟,“神柩將入,有二叢云先入龕中,頃之一滅一出”。
  隔壁的44窟也開鑿了。供奉的主佛像仔細看,面容分別是一位貴族仕女,她蛾眉鳳眼,嘴角含笑,慈憫俯瞰,恬靜、安詳……那一千五百年來神秘的微笑,如蒙娜麗莎一般捉摸不清,被國際塑像藝術(shù)界稱為“東方的蒙娜麗莎”。據(jù)說,那佛像的面容便是依著乙弗氏所塑,這座佛窟,也成為武都王對母親最痛切的追思。
  十幾年后,元寶炬死了,死前遺囑要與乙弗氏合葬。他和乙弗氏的兒子元欽繼位,成為再一任的傀儡皇帝。元欽比他的父親勇敢得多,他不受宇文泰的指使,被廢、被殺。值得一提的是,他一生中唯一的愛妻,正是青梅竹馬的宇文氏——宇文泰的女兒?!侗笔贰ず箦鷤鳌贩Q宇文氏“專寵后宮”,元欽未置過任何嬪妃。元欽被殺后,宇文氏自殺殉情。他走得直接,她也愛得干脆。
  一千五百年的云煙聚了又散,散了又聚,如今留在我們眼前的,只有麥積山上密如蜂房的洞窟和洞窟中巧奪天工的塑像,和塑像背后或被史冊記載,或被歷史湮沒的一個個故事……
(文字作者:豹小白)

絕壁上的奇觀 攝影:玲瓏手


輝映 攝影:大筆一輝


涌現(xiàn) 攝影:大筆一輝


未盡的作品 攝影:大筆一輝


絲路殘跡 攝影:光影健


佛廊 攝影:佚名


武士的身姿 攝影:佚名


飛天的夢想 攝影:佚名


麥積山的雪 攝影:佚名


異族羅漢 攝影:佚名


千佛檐 攝影:火蕓鞋神

麥積山石窟景點介紹


(神奇麥積崖 攝影:渭水人家)
  麥積山,又名麥積崖,地處甘肅省天水市中心東南方40公里的麥積區(qū)麥積山鄉(xiāng)南側(cè),距天水火車站只有30公里,是西秦嶺山脈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這一片山區(qū)內(nèi)松竹叢生,山巒迭翠,周圍群峰環(huán)抱,麥積一秀崛起,古稱“秦地林朱之冠”,是中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但山峰相對高度只有142米,山的形狀奇特,丹霞地貌的孤峰崛起,猶如麥垛,“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里崗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塊石,高百萬尋,望之團團,如農(nóng)家積麥之狀,故有此名”,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
  麥積山最有名的是山峰西南面懸崖峭壁上世界聞名的麥積山石窟。麥積山石窟始創(chuàng)于十六國后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一七年)時期。古塑佛像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中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
  麥積山為典型的丹霞地貌,石質(zhì)皆為紫褐色之水成巖,其山勢陡然起獨峰,最初有許多天然之巖洞。西漢末年,麥積山已成為天水名將隗囂的避暑宮。這里松檜陰森,橫云飛渡,煙霧團繞,碧水長流,“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間,鐫石成佛,石龕千室”,至今日,麥積山石窟仍薈萃著后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的塑像7200余尊,壁畫13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4個洞窟里。全部窟龕開鑿在山崖峭壁之上,分布于東、西兩崖。東崖現(xiàn)存54個洞窟,西崖現(xiàn)存140個洞窟?,F(xiàn)存造像中以北朝(南北朝時期代指位于北方的政權(quán))造像原作居多。麥積山風景名勝區(qū)總面積215平方公里,包括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四大景區(qū)和街亭古鎮(zhèn),麥積山石窟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其它三窟為: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云岡石窟。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shù)寶庫,有“東方雕塑館”的美譽。
  與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崗石窟、洛陽龍門石窟一樣,麥積山石窟有著珍貴的藝術(shù)寶藏。如果就藝術(shù)特色來分,敦煌側(cè)重于絢麗的壁畫,云崗、龍門著名于壯麗的石刻,而麥積山則以精美的塑像聞名于世。正如我國雕塑家劉開渠所贊美的:麥積山是“我國歷代的一個大雕塑館?!?br />   麥積山景區(qū)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shù)寶庫。 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布著翠柏蒼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頂,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郁郁蔥蔥的青山,只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云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gòu)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圖景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在我國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麥積山為最佳。素有“小江南”、“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譽。

麥積山部分造像藝術(shù)欣賞:


栩栩傳神的童男童女 西魏


“東方蒙娜麗莎” 西魏


淑女-菩薩 北魏


笑意盈盈的佛龕 北魏


精美絕倫的裙裾 北魏


禮佛 北魏


竊竊私語 北魏


攜帶孩子的貴婦 北魏


沉吟恬靜的阿難 北周


仿佛一位王子 北周


蓮花上的舞 宋代


(絕妙的表情 明代)

景區(qū)信息:
  級別:AAAAA   地址: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qū)泉湖路2號 
  電話:0938-2731407 / 2729661
  官方網(wǎng)站:http://www.517mjs.cn/
  門票:70元,包括景區(qū)和石窟票。60歲以上者、解放軍及學生半價。
  開放時間:夏季:8:30~17:30;冬季:9:00~17:00。

周邊景區(qū):
  天水市
  天水市距離麥積山40公里,天水市歷史悠久,歷代人文薈萃,境內(nèi)文物古跡眾多,天水伏羲廟、卦臺山,是海內(nèi)外炎黃子孫朝宗拜祖的場所;大家熟知的"馬謖失街亭"、姜維三戰(zhàn)小隴山的歷史故事就在天水。天水市區(qū)內(nèi)4A級的旅游景點有伏羲廟、玉泉觀、南郭寺三處。
  水簾洞石窟
  天水武山水簾洞石窟位于天水市武山縣城東北25公里處的鐘樓山峽谷中,距離麥積山140公里,為4A級景區(qū),現(xiàn)有水簾洞、拉稍寺、千佛洞、顯圣池四個單元,為絲綢之路東線上一處重要的石窟寺院。始建于十六國時期的后秦,經(jīng)北魏、北周、隋、唐、五代至元,歷代屢有修建。其中以拉稍寺、千佛洞的摩崖題記、雕塑作品、壁畫及木構(gòu)遮檐最為珍貴。

麥積山石窟出游地圖


麥積山景區(qū)示意圖(點擊可放大)


麥積山位置與交通圖(點擊可放大)

麥積山石窟當?shù)亟煌?/h3>
  麥積山風景區(qū)距離天水市中心40公里,而距離天水市麥積區(qū)只有25公里,所以交通非常方便。麥積區(qū)是天水市的交通中心,火車站,飛機場都在該區(qū)。在火車站前每日有專線旅游車34路發(fā)往麥積山,車程約40分鐘左右,每20分鐘一趟。在麥積山景區(qū)門口還有公交車51路、47路、5路與市區(qū)相通。

  天水火車站
  天水火車站是隴海線上重要的火車站之一,每天有十多趟客運列車經(jīng)停,火車是到達天水的最佳選擇。天水市公交車1路; 6路; 30路; 31路; 33路; 34路; 35路都經(jīng)停火車站,其中旅游專線34路,與麥積山風景區(qū)相通。天水鐵路交通查詢和購票請登陸:https://kyfw.12306.cn/otn/
  地址:天水市麥積區(qū)隴昌路
  電話:0938-4922222。

  天水機場
  天水機場為軍民兩用支線機場,主要航班是西安-天水-蘭州,航班非常少,旅游選擇不多。天水機場距離市中心秦州區(qū)13公里,離麥積區(qū)3公里,沒有機場大巴,但天水市1路公交車(民生購物中心——麥積區(qū)便橋)在天水機場有公交站。天水機場航班可查詢:http://flight.qunar.com
  地址:天水市義皇大道二十里鋪花牛村 
  電話:0938-2652000

  天水汽車總站
  天水汽車總站與甘肅省內(nèi)及陜西、四川等外省通車。主要公交車有24路; 26路內(nèi)環(huán); 26路外環(huán)。
  地址:天水市泰山東路46號
  電話:0938-8214028

麥積山石窟當?shù)刈∷?/h3>

(麥積山奇峰突起 攝影:藍天云)
  麥積山風景區(qū)天下聞名,周邊環(huán)境很好,有隴中小江南之稱,離市區(qū)也不算太遠,景區(qū)門口有麥積鎮(zhèn),鎮(zhèn)里農(nóng)家樂多如牛毛,住宿非常方便,兩人間大約在70元左右。亦有一些山莊、酒店,住宿環(huán)境比農(nóng)家樂要好一些,價格也貴一些。在旺季出游麥積山,保險起見,最好先打電話預(yù)定房間。
主要酒店:
  植物園山莊
  地址:麥積山植物園植物園山莊 
  電話:0938-2231025
  標間:286元
  特點:小隴山植物園山莊,與麥積山石窟相毗鄰,地處景區(qū)核心,入住的話到景區(qū)游玩很是方便,房價和所享受的服務(wù)及景色比起來性價比也算是不錯的,服務(wù)和飯菜都不錯,很有特色。
  天水翠怡酒店
  地址:天水麥積區(qū)麥積鎮(zhèn)
  電話:0938-2231332
  標間:155元
  特點:經(jīng)濟型旅店,離景區(qū)很近,環(huán)境不錯,價格公道,房間寬敞,似乎沒有WIFI。
主要農(nóng)家樂:
  雪梅農(nóng)家樂
  地址:麥積山風景區(qū)內(nèi) 
  電話:13830888031
  馨香園農(nóng)家樂
  地址:麥積山風景區(qū)內(nèi) 
  電話:15095699208
  天河橋農(nóng)家樂
  地址:甘肅省天水市麥積村(麥積小學旁) 
  電話:18794668265
  天水麥積山朱婷農(nóng)家樂 
  地址:天水市麥積鎮(zhèn)寨子村 ( 麥積區(qū)) 
  電話:13893805764
  周于農(nóng)家樂
  地址:麥積山風景區(qū)內(nèi) 
  電話:0938-2236000

麥積山石窟當?shù)仫嬍?/h3>

(天水小吃)
  麥積山緊鄰天水市,實際上屬于天水市的一個區(qū),由于天水地處中國南北交匯地帶,氣候溫和、物產(chǎn)豐富。良好的自然環(huán)境加之古絲綢之路的商埠重鎮(zhèn),使天水的飲食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和濃厚的民俗底蘊,天水人的飲食口味傳承自秦人,以面食為主,又兼容了川人和晉人的酸辣。
天水主要特色小吃有:
  打鹵面
  天水打鹵面最大的特色在于其澆頭中菜品種類繁多,相傳正宗的天水打鹵面澆頭需要準備11種原料,常見的也有八九種。特點是面寬、臊子大、碗大、臊子稠,與面條緊緊粘在一起,味美可口,充分體現(xiàn)了西北人粗獷豪放的性格。
  面皮
  天水面皮用面粉制成,其做法是將面粉用涼水和成硬團,然后在清水中揉搓,使面粉中的蛋白質(zhì)和淀粉分離。天水釀皮具有色艷味美、涼爽利口、噴香解暑的特點,是天水市著名的地方風味小吃。
  撈撈
  天水撈撈又叫蕎麥涼粉。蕎麥涼粉是先把蕎麥碾成蕎珍子,去衣后,把蕎珍子用手工碾成粉末,放在清水中浸泡,然后用馬尾編織的細籮過濾,濾出的精華部分入鍋用溫火熬煮,熬成稀粥狀后舀入盆中。冷卻變得軟硬適宜時,即可食用。

(上了“殿堂”的天水呱呱 攝影:佚名)
  呱呱
  呱呱,是天水一帶的一種特殊食品。無論是寒風驟起的嚴冬,還是烈日當頭的盛夏,總有那紫紅色的呱呱在攤點出售,食客往來不斷,生意格外紅火。天水呱呱品種繁多,以原料區(qū)分有蕎麥呱呱、冰豆呱呱、豌豆呱呱和粉面呱呱等。如果說西北人喜食酸辣,那么天水呱呱可是典型的辣味小吃。當?shù)厝擞认惨赃蛇蔀樵琰c,一些男女幾乎“不可一日無此君”。
  漿水面
  漿水面是漿水作湯,加上蔥花、香菜等制作的一種面條,是天水人民十分熱愛的一種食品。在天水,無論是星級酒店還是尋常百姓家,漿水面都是一道廣受歡迎的小吃。
  碎面
  天水碎面是把搟成又薄又勻的面晾干后,切成長約1厘米的小面片,形狀就如同麻雀的舌頭。煮熟后澆上做好的臊子,天水碎面所用的臊子也極為考究。吃碎面時,因面切得非常碎細小,配菜也隨其形以細為佳,故多不用筷子,而用湯匙。
  豬油盒
  豬油盒以上等精面粉輔以生豬板油、嫩蔥、胡麻油、精鹽等經(jīng)過發(fā)酵、制酥、揉合、烙制、煎炸、烘烤等一系列工序制成,具有酥脆松軟、味香誘人、色澤黃亮、油而不膩、酥而不碎等特點,是甘肅天水的名小吃。

(街邊的小吃攤 攝影:佚名)
麥積山風景區(qū)周邊的餐館:
  麥積仙居
  地址:天水麥積鎮(zhèn)316國道旁
  電話:0938-2231016
  天香閣農(nóng)家樂
  地址:麥積鎮(zhèn)(通往麥積山和仙人崖的分叉處) 
  電話:0938-2231326
  田園農(nóng)家樂
  地址:甘肅省天水市后川村(凈土寺附近) 
  電話:13993886505

麥積山石窟其他信息


(莊嚴法相 攝影:森雨)
麥積山著名佛窟介紹:
  4窟
  別稱:上七佛閣,也稱散花樓。
  位置:位于東崖三大佛上方最高處,距地高約70米,為麥積山規(guī)模最大,位置最高的石窟,也是最輝煌壯觀的殿堂式大窟。
  時代:北周、唐、宋、明
  窟形:窟頂為單檐廡殿式,前有七間八柱長廓,廓后作七個并列頂四面坡頂?shù)姆叫未罂?。窟?5米,寬31.7米,深13米。由于唐開元二十二年天水發(fā)生強烈地震,前廊六根列柱及頂部平基崩塌無存僅留兩側(cè)石柱。
  造像:窟內(nèi)原塑一佛二弟子六菩薩或一佛八菩薩像,歷經(jīng)唐、宋、元、明不斷修繕,造像已非初始原貌。諸龕外部浮雕帳幔帷幕上飾火焰紋、寶珠、鱗片網(wǎng)絡(luò)花飾及流蘇等。顯得十分華麗壯觀。龕與龕之間有石胎泥塑?!疤忑埌瞬俊庇刑臁?、夜叉等惡鬼形象。以及宋塑兩身高4.2米的金剛力士,骨骼健壯、肌肉突起,造型夸張,但都強悍無比,氣勢逼人,塑作技藝高超,是金剛力士中之杰作。
  窟外上方的崖壁上,有薄肉塑伎樂飛天五組,均為北周原作。每組飛天四身,面部,四肢等肌肉裸露的部分浮雕,其余衣紋,裙帶及披巾等彩繪。有的手執(zhí)樂器演奏,有的手捧供物飛舞,自由自在地飛旋于鮮花與祥云的虛空之中。別出心裁,獨具一格的表現(xiàn)形式不僅輕盈優(yōu)美,增加了人物的流動感,也體現(xiàn)了作者卓越的智慧與豐富的想象力。此窟建成之時,并請著名文學家庚信為之撰銘。
  此窟俗稱散花樓。據(jù)說,這是由于在此散花,佛將帶給你好運和祝福。當我們登上七佛閣前廊憑欄倚立,將五彩繽紛的紙片撒向空中,你就會看到美麗的紙片紛紛揚揚、徐徐飄落而下。奇妙的是,頃刻之間,這些紙片又爭先恐后地向上飛升,升至一定高度后才慢慢地向下散落四方。這一奇觀,民間流行的美麗傳說很耐人尋味。故事說的是七佛閱里的七尊大佛,當年佛閣建成后,曾邀佛祖來此講經(jīng)說法,赴會聽法者云集上七佛閣之下。七佛閣里修行的二十八尊飛天,見此盛況,興奮不已。為識別赴會者們對佛的信仰是否真誠,她從空中向地上的眾生散花,如果他們心誠,飄落的花雨就會飛向天際;如果花瓣落在誰的肩上, 就說明他俗緣未斷,紅塵未了。結(jié)果,散落的飛花久久飛舞于空際,沒有一瓣落下,證實前來聽法的眾僧,個個誠心敬佛。到如今,游覽的人們不時將紙碎片拋向空間,看著騰空上升的紙片飛揚,心中一片歡悅。久而久之,人們習慣稱上七佛閣為“散花樓”。
  壁畫:七個佛龕內(nèi)壁畫,全為明末清初重繪,唯諸龕外部上面的大型“薄肉塑”飛天組畫及殘存在前廊平棋上面的四幅佛傳故事畫,既為北周原作,又頗具有特色。“薄肉塑”飛天,計五塊,約30平方米,每塊各作飛天四身,其臉部和肌體部分均為薄薄一層優(yōu)質(zhì)細泥塑出,其它如衣著、飄帶、飾物以及周圍的流云、花飾等,均彩畫而成,既生動,又極富立體感,生動優(yōu)美,確為罕見佳作,在四幅佛傳故事畫中,尤以右側(cè)偏東的那幅騎乘人物畫最為突出。特別是那匹緩步前進的紅馬,不論是體形動態(tài)和神韻都繪制的維紗維肖,由于當時的制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散點透視和焦點透視的構(gòu)圖方法,又適當考慮到人在仰視中的錯覺關(guān)系,每當人們從不同的位置和不同的角度來看,它都有不同的走向和動勢。說明我國古代畫師已掌握了透視原理及高超的技藝。
  題記:在第4窟西側(cè)柱外下部,有淺刻題記一方,三行十六字:“坊石匠法知,趙獲玖開三龕 趙松朵”。此外,第二龕主佛兩側(cè)下層壁畫中,有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重妝塑像的題記二處,在前廊左壁天王左側(cè)墨書藏文六字真言,系唐以前古藏文題記。各龕內(nèi)還有明末清初重妝龕內(nèi)塑像壁畫的發(fā)愿文和榜書題記以及柱廊內(nèi)外的宋、明、清官員、香客游人題記16一方。
  5窟
  俗稱:“牛兒堂”。
  位置:位于東崖西側(cè)最高處,上七佛閣左側(cè)。
  時代:隋、初唐、經(jīng)宋、明重修。
  窟形:仿木構(gòu)建筑崖閣式洞窟,前有窟廊,后鑿一窟二龕,為“三式佛”龕中窟平面呈橢圓形,穹窿頂。
  造像:中窟塑一佛二弟子四菩薩。雖經(jīng)后代重修,仍保持著隨末到唐初的造像風格。中窟外兩側(cè)各開一圓拱形大龕,每龕內(nèi)各塑一佛二菩薩。菩薩花蘿高冠,面目端莊秀麗,胸部半袒、雙臂外露、肌膚豐腴。但姿態(tài)服飾有別,體形微呈型扭動曲線,婀娜多姿,后人形象地稱唐代的菩薩如宮娃,具有“豐滿圓潤”的藝術(shù)風格。
  中龕外右側(cè)塑一天王像,身穿鎧甲,兩眼圓睜,神情威嚴,腳采一臥的小牛犢背上,臥牛昂首屈膝,掙扎欲起,姿態(tài)極其生動。這就是《玉堂閑話》中所謂的“金蹄銀角兒”。該窟因此也稱“牛兒堂”。民間關(guān)于小牛的傳說也十分動人。相傳,牛兒堂的這尊天王,本該站在他腳下的蓮臺上。但在窟廊上靜臥的小牛犢是一頭神牛,它力大無比,要是吼叫一聲,就會天崩地裂,山體倒塌,為眾生常來無窮的災(zāi)難。牛犢的這種本性,引起天王的注意與提防。一天,天王發(fā)現(xiàn)牛犢伸長脖子,抖動四啼要聳起身來活動一番。天王生怕牛犢的這一舉動會給眾生降下大禍,為保住山體便縱身一躍,雙腳穩(wěn)穩(wěn)踏在牛背之上,牛犢幾番掙扎未能躍起,一場眼看要發(fā)生的災(zāi)難免除了。直到今天,天王還踏著這頭神牛,似乎還不忘保護人們的安全。美麗的傳說,反映人們對安寧、和平、幸福生活的希望與祈求。
  壁畫:龕內(nèi)壁畫,全為明代重繪,僅龕外右側(cè)上方留有初唐時期所繪“西方凈土變”一塊,并有女供養(yǎng)人及侍女數(shù)十身, 身穿窄袖懸裳,長裙系頸。此外,在右側(cè)身部一平棋中,正中畫馬一匹,四周有飛天圍繞,又有流云,彩蓮、佛珠襯托,可能為太子逾城的寓意之作,色彩艷麗,形象生動,亦為初唐時期代表作品之一。
  題記:在中龕拱門兩側(cè)有:明嘉靖癸亥(公元1563年),宋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和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甘茹、蔣之奇等人的墨書和刻石題記數(shù)方。
  37窟(隋)
  洞窟形制:圓卷龕、前部毀。
  造像:龕內(nèi)塑坐佛一身,右側(cè)一脅侍菩薩。
  特點:主佛高2.10米,頂作低平螺旋髻,略有殘損,面形方圓,著通肩架裟,善跏趺座于方形座上,中踩半圓蓮臺,體軀健美,神態(tài)安詳。右脅侍菩薩,高1.85米,頂蓄高髻,戴華髻冠,面容豐滿,形體修長,雙手自然交叉于胸際,姿態(tài)優(yōu)美,表現(xiàn)手法簡練、生動,是麥積山隋代造像的精品。
  44窟(西魏)
  洞窟形制:四角攢尖頂窟,高2.25米,面闊3.20 米,進深1.9 米,窟前部塌毀,僅存后部造像。
  造像:正壁龕內(nèi)塑坐佛一身,龕外塑左右脅侍菩薩各一身,左、右兩壁后側(cè)塑弟子各一身。
  特點:佛高1.60米,水渦紋高肉髻,內(nèi)穿僧祗支,胸前系結(jié),外披通肩袈裟,結(jié)跏跌座。肉髻、胸前、衣裙上均殘存彩繪痕跡,覆于佛座前的懸裳衣褶俱呈圓轉(zhuǎn)的線條,質(zhì)感厚重,層次分明,富有裝飾趣味。佛面形方園適中,端莊典雅、微微俯視、和藹可親,集中體現(xiàn)了西魏造像的美感。龕外脅侍菩薩高1.30米,頭戴冠,發(fā)呈三縷,披于肩上又垂至臂肘,袒上身,披巾繞肩。佩項飾,下著裙,側(cè)壁弟子高1.07米,形象質(zhì)樸。
  121窟
  方位:西崖上層西端。
  時代:北魏晚期,宋重修。
  壁畫:佛、菩薩彩繪背光,項光。藻井壁畫,大部剝落,均被煙熏黑,僅飛天飄帶,隱約可見。
  123窟(西魏)
  洞窟形制:平頂方形窟,頂高2.47米,面闊2.45米,進深2.35米,其四周又鑿高寬各30厘米的低壇基,正左右三壁各開一圓拱形淺龕,左右壁龕前的壇基上做方形佛座。
  造像:正壁塑一佛二菩薩,左壁維摩詰,右壁文殊師利菩薩,里側(cè)塑二弟子,外側(cè)塑男女二侍者(童男、童女)。
  特點:窟內(nèi)佛造像生動秀美,菩薩清秀、苗條。此窟以維摩詰變?yōu)轭}材,左右二壁方形壇座上維摩詰居士和文殊師利菩薩均作結(jié)跏跌座,對坐論辨。維摩潔變是自魏晉以來北朝至隋唐盛行不衰的佛教藝術(shù)題材之一,多見于繪畫,文獻中有東晉顧愷之在瓦棺寺繪維摩詰變的記載,有“清嬴示病之容,隱幾忘言之狀”。此窟維摩詰高1.22米,頭梳小髻,造型清瘦,宛如封建士大夫形象,機智、從容安詳,不同于壁畫和浮雕中通常所見似病容的老者,文殊高1.20米,服飾華麗,表現(xiàn)出沉靜無畏,瀟灑大度之風范,童男、童女造型天真、稚氣、純樸、活潑、生活氣息很濃。著少數(shù)民族裝束,塑像著力于刻劃人物的面部,對于軀體和動態(tài)則作相對靜止和簡練的整體處理,從而突出了人物 神情和內(nèi)心世界的表現(xiàn),中國著名的美術(shù)評論家、美學家王朝聞先生給予這二身塑像高度的評價。
  壁畫:已殘,僅存少許。
  127窟
  洞窟形制:大型頂窟,平面橫長方型,頂高4.5米,四周高3.95米,面闊8.60米,進深5米,窟頂正中為橫長方形藻井,其四周有四個梯形披,窟內(nèi)正壁、左壁、右壁各開一淺龕,四壁和整個窟頂繪滿壁畫。
  造像:正壁龕內(nèi)石刻一佛二菩薩,左右兩壁淺龕坐佛均經(jīng)后代重塑,臃腫、呆滯,兩側(cè)脅侍菩薩(泥塑)均為原作為秀骨清像類型,窟內(nèi)正中一佛二菩薩,為宋代造像,明代重修。
  石刻佛像及二脅侍菩薩是一鋪精致的石刻說法圖,坐佛高1.69米,高肉髻面型略長,眉細唇薄,穿通肩袈裟,結(jié)跏跌座右手揚掌作施無畏印,左手作與愿印,懸裳覆蓋大半個須彌座其嘴角微微上翹,略含笑意神情莊重之中顯得和悅親切。兩側(cè)脅侍菩薩高1.22米,各束高髻,著僧祗支、天衣、披帛、長裙神情端莊、優(yōu)雅、肌膚細膩、柔潤。石雕坐佛的背光、項光、是與造像同一塊完整的石料雕塑成浮雕美,同圓雕佛像相襯映,和諧而完整。項光中央為一大朵復(fù)瓣蓮花,圍繞以曲蔓分枝蓮花忍冬,上部中間雕蓮花化佛,左右兩側(cè)為相向而飛的伎樂天各六身,構(gòu)成項光的外周裝飾。背光雕二弟子,二飛天,二供養(yǎng)人相對靜止的人物動態(tài)與項光上的飛天形成對比具有生動歡快的裝飾趣味。
  左右壁佛龕內(nèi)的坐佛經(jīng)宋代重塑,毫無生氣,兩側(cè)泥塑脅侍菩薩高髻寶冠,服飾華麗,風姿卓越,笑靨可親其形成是接受南朝文化之影響,屬典型的秀骨清相。左壁右側(cè)菩薩寧靜謙和。左側(cè)菩薩則歡快活躍,斜欹上身略帶夸張地表現(xiàn)出恭敬的姿勢,極富生活情趣。
  壁畫:此窟是麥積山石窟最為恢宏,最多精美的壁畫,而且保存最多,約99平方米,裝飾了三個佛龕以外的全部壁畫。除窟內(nèi)佛座四周約1.21平方米為明代重繪外,均為北魏原作,內(nèi)容豐富,形式完美,多為精品。
 ?、僬诰薮笠?guī)模繪制了涅經(jīng)變,縱2.20米,橫8.22米,略有殘損。分別繪有釋迦臨終遺教,涅盤后為迦葉示現(xiàn)雙足;八王分舍利以及起塔供養(yǎng)場面,全畫面氣勢磅礴、氣韻生動,是全窟的主題。
  ②左壁上部維摩潔經(jīng)變,縱2.30米,橫4.48米,是中國佛教藝術(shù)史上常見的題材,但在北朝像此處這樣內(nèi)容詳備,畫幅巨大,并以高度成熟的經(jīng)變形式出現(xiàn)的壁畫,尚屬罕見。故事、人物都從《維摩詰經(jīng)》諸品中的內(nèi)容為主。畫面人物形象和繪畫技法具有典型的中國特色,天女造型與傳世《洛神賦圖》臨本十分相似。故事情節(jié)組合巧妙,繪制技藝精湛,是早期經(jīng)變畫中的優(yōu)秀作品。
  ③右壁上部西方凈土變,縱1.63米,橫4.55米,是我國石窟中現(xiàn)在時化最早,(規(guī)模最大)內(nèi)容最完備的一幅西方凈土變。畫面雖有剝落和模糊之處,但所繪人物、建筑、花卉、樹木等都清晰可辨,整幅畫面,構(gòu)圖錯落有致,線描如春蠶吐絲,技法成熟,是早期具有特點的杰出作品。
 ?、芮氨谄叻饒D與十惡十善。前壁上部為七佛圖,縱1.47米,橫8.22米,七佛即七世佛以橫列七鋪坐佛說法圖構(gòu)成,兩側(cè)有菩薩,弟子,比丘數(shù)身。下部門兩側(cè)畫十惡十善,約14平方米。大部分已被煙重黑,有的稍見清晰。有墨書榜題十余條,可辨者四條“此人生時好□□當墜刀山地獄”“此人生時好□□□□令人截臂地獄”?!按巳诵惺频脜⒁鏁r”“ 諸天羅漢迎去時”,畫面表達了懲惡勸善的思想,誠如七佛通偈所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br />   ⑤窟頂左右披《薩陲太子本生》故事。二披呈梯形,左披上底1.34米,下底3.80米,高1.48米,右披上底1.05米,下底2.50米,高1.10米。依據(jù)《賢愚經(jīng)、摩訶薩埵以身飼虎緣》繪制,左披畫一座大城,城內(nèi)有宮城,城外有薩陲那游獵,舍身飼虎后二兄迅疾返回報信的場景。城內(nèi)國王聞信暈倒,救護等場面。右披畫一大山,山崖之下群虎洶洶,饑餓覓食的情景,薩陲那跳崖,國王聞訊率眾趕到。兩披畫面基本包含了這一故事的全部主要情節(jié)。只因剝落、漫漶、未見最后起塔供養(yǎng)的場面,圖中故事內(nèi)容和環(huán)境景物密切結(jié)合,構(gòu)圖巧妙,描繪生動,具有強烈的悲劇氣氛。
  ⑥窟形正披,本生故事。采用長卷式的幅畫,畫了大規(guī)模出行圖,自左至右有本二乘,第一本,疾馳狀,第二本,已緩式停下,第三本有王者身份者下車,有數(shù)人佇立迎候,由于此圖殘損過甚而內(nèi)容不詳。
 ?、呖唔斍皥?,炎子本生。此窟前披采用中國傳流長卷式構(gòu)圖給炎子本生。分右、中、左三段,從迦夷國王進山狩獵、追獵、誤身炎子及盲父母因子遇難而大慟,天賜神藥盲父母變明等復(fù)雜連續(xù)的情景,場面生動自然,將人物情節(jié)及山水等自然景觀融為一體,既是一幅長卷故事畫,又是一幅山水人物畫。
 ?、嗫唔斕炀?,帝釋天,縱1.32米,橫4.68米,帝釋天乘坐龍車張傘蓋,車后飄揚旗,前后眾多的乘龍飛天圍繞。前方一身足踏蓮臺由無數(shù)伎樂天圍繞下飛行的天人。整個畫面以無數(shù)飄帶和流云造成滿天飛騰的氣勢。
  135窟(俗稱天堂洞)
  北魏晚期(516-534)開鑿,為西崖三大窟之一。俗稱“天堂洞”,既王仁裕《玉堂閑話》中稱之為“天堂”者。橫長方形平頂窟,其獨特之處是前壁上部開三個明窗。全窟共有造像17身。正壁中龕泥塑一佛二菩薩和窟左石雕一佛二菩薩,都是形神兼?zhèn)涞膬?yōu)秀作品。壁畫約保存50平方米。正壁上部繪涅磐變,其右側(cè)的八王爭舍利,構(gòu)圖準確,描繪真切,表現(xiàn)了激烈的爭戰(zhàn)場景。
  142窟(北魏)
  北魏晚期(516-534)開鑿,窟內(nèi)塑三世佛及菩薩、弟子。壁面又有貼影塑佛、菩薩、飛天及供養(yǎng)人等。布局嚴謹,形式多樣,是內(nèi)容最豐富的洞窟之一。
  165窟
  位置:西崖中層東端。
  時代:西秦或北魏早期,現(xiàn)存造像均為南宋。
  窟形:長方形敞口大龕。
  造像:原造像全毀,僅存束帛佛座和背光??邇?nèi)正壁塑交腳彌勒菩薩一尊,內(nèi)著僧祗支外穿通肩大衣,結(jié)跏跌坐。左右各立中年女性供養(yǎng)人一尊,高髻花冠橢圓臉。眉彎長與鼻相通,眼角上翹,小嘴,著當時世俗女式服裝,外著交領(lǐng)長衣,右邊腰中系帶,長裙蓋足露腳尖,右手握拳上舉、左手下垂、衣紋線條自然流暢、身材窈窕、俏麗潤秀、個性鮮明、為當時上層社會年輕貴婦的真實寫照。左壁菩薩、頭頂方巾、額有毫光、袒胸、內(nèi)穿斜領(lǐng)小衣,外著開領(lǐng)長衫、兩手重疊于腹前、手心向上、作觀音相。右壁菩薩頂束高髻,面形與左菩薩相同。左、右壁菩薩面目端莊秀麗、儀態(tài)典雅、肌膚細膩、怡然自得、溫婉可親,具有鮮明的性格特征。
  此窟五身宋塑大像,均未彩,形象神韻、衣著質(zhì)感全以泥質(zhì)表現(xiàn),這是該窟造像的重要特點之一,亦為宋塑代表作品。
  壁畫:大體無存,僅有三身背光著青綠火焰紋可辨。另外,在左壁菩薩背光頂部隱約可以看出數(shù)身彩繪伎樂。
  題記:左壁菩薩右側(cè)佛光中宋代后補的泥皮上有:“維大宋慶元丙辰四月初八……”墨書題記一行。

麥積山石窟當?shù)匾曨l


【鳳凰視頻】麥積山唯美傳奇色彩

麥積山石窟出游參考


《中國石窟藝術(shù):麥積山》 作者:花平寧 魏文斌
  本書中收錄了多幅具有代表性的石窟圖片以及壁畫圖片,從這些圖片中我們可以真切的感受到麥積山石窟在絲綢之路上西來東往文化交流上的橋梁與紐帶作用,以及在融匯了多種佛教藝術(shù)文化的基礎(chǔ)上,所形成的顯著的本地域地方性特征?!吨袊咚囆g(shù):麥積山》以大量精美圖片展現(xiàn)麥積山石窟所擁有的文化以及自然風貌,內(nèi)容詳實,即是旅游參考,又有收藏價值。

攻略制作隊伍

顧問:麥積山景區(qū) 電話:0938-2731407

攝影:大筆一輝 光影健 藍天云 玲瓏手 渭水人家 火蕓鞋神 大河之舞 森雨 等

行者:豹小白

本攻略最后修訂時間:2014年02月13日

more該地其他相關(guān)攻略

為什么選擇遠方網(wǎng)攻略

1、專業(yè)的行者隊伍與編輯團隊堅持為自助游愛好者提供可靠的資訊服務(wù),并且承諾永遠免費!
2、保證推薦每一個地方時堅持客觀公正。
3、來源鮮活,過程把關(guān),所以你得到的信息最新鮮也最可靠。
4、發(fā)動群體的力量,讓你獲得出游攻略的同時也獲得一份當?shù)氐刂鞯拿赓M咨詢服務(wù)。
5、注冊為遠方網(wǎng)會員,您還將在每個旅游季到來時及時收到最貼心的出游推薦和指導。

遠方網(wǎng)攻略制作流程

為什么選擇遠方網(wǎng)攻略

  本站所有圖文以及視頻內(nèi)容免費供網(wǎng)友使用,不含任何商業(yè)用途。部分圖文以及視頻并非原創(chuàng),請版權(quán)作者發(fā)現(xiàn)后第一時間聯(lián)系網(wǎng)站便于及時處理,聯(lián)系電話:010-69070913

more您還可以在以下媒體看到遠方網(wǎng)的作品

所有評論(13)最新評論

  • 引用 Mal0N 于 2014-05-07 13:06:45
    好美的風景!?。?/div>
  • 引用 遠方網(wǎng)友 于 2014-02-19 11:14:38
    漂亮??!

所有評論(13)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名:
評論:
驗證碼:

more最近熱門攻略

按性質(zhì)分類查詢攻略

人文地理(98)休閑度假(122)美食攻略(1)北京周邊(49)上海周邊(3)廣州周邊(0)